社會信任為何成為了稀缺品?
www.fjnet.cn?2013-01-09 20:09? 楊子非?來源:燕趙都市報 我來說兩句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fā)布的《2012-2031社會心態(tài)藍皮書》顯示,中國社會總體信任指標進一步下降,低于60分的及格線,人際間、不同群體間的不信任進一步加深和固化,導致官民、醫(yī)患、民商等多種社會沖突增加。 早在2011年,社科院就發(fā)布了第一本《社會心態(tài)藍皮書》,當時京滬穗的社會信任總體得分為62.9分。社科院專家認為這已經到了社會信任的底線,嚴重影響到社會的健康運行。而今年分數下滑至59.7,已經跌破了底線,早已不是“不及格”這么簡單。 信任猶如社會生活的空氣,互信的稀薄已經令人難以喘息。我們不放心把權力交給有關部門,因為“房叔”、“表叔”會把權力尋租;我們不放心把孩子交給學校,因為他們可能遭遇傷害;我們不放心扶起摔倒的老人,因為擔心會被訛詐;我們不放心吃一頓飯,因為商家賣給我們的可能是地溝油……難怪網友調侃,我們不相信愛情,也不相信末日,我們相信的是我們什么都不信。因此,也就不難理解本該憤恨卻欽佩、本該譴責卻贊美的“社會情緒反向”。 為什么社會信任日益成為稀缺品?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傳統(tǒng)價值觀念已經瓦解,商業(yè)文化泛濫,而新的價值認同卻沒有形成。這種說法當然沒錯,但這樣一種籠統(tǒng)的認識,讓本應該承擔責任的人坦然把責任推給歷史。社會信任之所以稀缺,其實是因為有人沒有履行承諾。當官員坐擁數十套房產而百姓買不起房,政府失信了;當白酒賣出天價而消費者喝出塑化劑,企業(yè)失信了;當愛心在捐款箱里發(fā)霉而慈善機構負責人卻開著豪車,社會機構也失信了。有了公權力、商業(yè)利益和社會機構的這些惡例,信任喪失難免因果相循。信任歸根到底是人與人之間的好感,當這種好感因為社會不公而喪失,人與人之間就再難有互信的基礎。 要重建社會信任,首先要剎住某些公權力和商業(yè)利益的橫行之風,厲行改革,暢達法令。嚴格意義而言,監(jiān)督的盛行正是信任不足的結果,而訴諸于法律更凸顯信用缺失的窘境。但是現(xiàn)階段,我們依然需要提倡以公民監(jiān)督和法律有效執(zhí)行來構建的以懲戒為基礎的信任。這是因為社會信任跌穿底線,互信基礎十分薄弱。只有通過改革,重塑社會規(guī)則,拒絕不可信任的人,才能讓社會信任彰顯。 信任歸根到底指向的是人心,關照的是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面對社會信任缺失,我們不需要犬儒主義的憤世嫉俗、同流合污,不需要偶像崇拜的超脫世外、自愚愚人。要重塑信任,我們需要對普通人保持信心,從信任你身邊的人開始,讓信任的星星之火燎原。 在改革不斷深化的年代,我依然堅信公民社會才是現(xiàn)代社會的基本內涵。當我們的社會逐漸向公民社會轉型,社會信任網絡必然更加穩(wěn)固。我們或許可以期待,盡管現(xiàn)實還不那么完美。 ?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1-09]是什么導致了“社會情緒反向”?
- [ 09-13]中國人為什么“什么都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