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媒體報道,在今年武漢的暴雨洪澇災害中,武漢兩所高校——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南湖校區(qū)因在附近路段發(fā)生嚴重積水時,對繞行車輛違規(guī)收取停車費,構成了不執(zhí)行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的價格違法行為,將分別被處以最高200萬元、最高50萬元的罰款。
【亂收費的高校已得到了應有的處罰,而該事件背后反映的的師生訴求卻是合理的,這一點需要得到應有的關注?!?/p> 7月初,武漢普降暴雨,嚴重內(nèi)澇使得許多市區(qū)道路嚴重積水,市民被迫繞行。就在全城人民共抗水災的當口,武漢理工大學南湖校區(qū)和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這兩所公立高校,對因積水被迫繞行校內(nèi)道路的車輛收取3元/車的“借道費”。此舉引起了市民的不滿。有關部門得知相關情況后,立刻叫停了違規(guī)收費行為,并于近日對兩所高校罰款。 涉事大學收取“借道費”并未獲得授權,涉嫌行政違法,被罰理所應當。這種近乎“發(fā)國難財”的行為在道德上也站不住腳。受災居民不得不繞行校內(nèi)道路,學校坐地起價顯然是不地道的。 然而,兩校的師生卻可能認為收費是在維護師生權益。校內(nèi)人口密度高,師生經(jīng)常穿梭于各棟建筑間,如果總有車輛來往穿行,必然會對師生日常生活帶來困擾。早先,因為武漢各大高校都不收停車費,社會車輛把高校當做“免費停車場”,學校不堪其擾。2011年,武漢大學首先向主管部門申請停車收費,并得到了許可,此后各高校紛紛效仿。但是,現(xiàn)有停車收費標準規(guī)定,各高校對停車時間低于30分鐘的車輛應予免費放行,這就意味著社會車輛能夠免費“穿行”高校。師生認為,對穿行車輛單獨收費,是為了制止社會車輛搶占校園路權。 公眾的憤怒和學校師生的訴求都有道理。在水災的緊急情況下,學校固然應為受災群眾考慮,和社會分享路權,共度難關。但是,平日里社會車輛隨意穿行高校的現(xiàn)象也確實應得到遏制。有關部門需要以更合理的規(guī)定解決高校路權問題。比如,北京市內(nèi)多數(shù)高校都允許社會車輛進出,但不論在校內(nèi)時間多短,社會車輛都要繳納停車費,此舉避免了學校路權被社會車輛肆意擠占。 公立高校該開放到何種地步是老生常談。一方面,大學是教書育人的場所,學生和教師理應是校園的主人,他們授課、研究與學習的環(huán)境應得到充分保障;但另一方面,公立高校是社會公共事業(yè)的一部分,占地面積較大的高校,也必然會給周邊居民帶來一定不便。 此前,高校食堂、圖書館該不該對社會開放,都引發(fā)了高校師生和周邊居民間的矛盾,與居民生活關系更大的路權引起爭議,也在意料之中。要解決這一問題,除了制度層面的精確設計,也需要師生和附近居民之間的互相理解。畢竟,如果沒有水災,沒有多少人非要貪“免費穿行學?!边@樣的小便宜,如果沒有對學校師生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學校也并不是非得賺這點“借道費”。亂收費的高校已得到了應有的處罰,而該事件背后反映的的師生訴求卻是合理的,這一點需要得到應有的關注。 |
7月25日,湖北省物價局通報暑汛期間價格違法的12起典型案例。其中有兩起涉及高校(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南湖校區(qū))對繞行車輛違規(guī)收費。市民反映,自己駕車繞行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校區(qū)幾分鐘,被收取了“停車費”。相關價格主管部門兩次責令整改,但均無效。兩校違規(guī)收“穿行費”,最終罰單金額或?qū)⑦_到200萬元。 隨后,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回應稱將停收“穿行費”。 其實,一些大學違規(guī)收取“穿行費”的問題,今年5月就被媒體曝光過。據(jù)《法制日報》的報道,2011年11月湖北省物價局批準武漢大學對社會車輛實行計時收費,在具體審批文件時,一些大學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規(guī)定回避了政策。2015年6月,湖北省物價局明確“30分鐘內(nèi)免收停車服務費”的標準。不過,很多大學仍執(zhí)行原有文件收取“穿行費”。 眾所周知,公共場所的停車費屬于《價格法》所規(guī)定的政府調(diào)價范圍。既然大學收取“穿行費”沒有法律依據(jù),那么,幾個大學再收“穿行費”就是價格違法,這是是非分明的事。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當下,一些高校這么不把法律當回事兒,讓人遺憾,讓人臉紅。依法治國應當體現(xiàn)出“一斷于法”的原則,法律才是評判一切是非對錯的根本標準,個別大學明明沒有收費依據(jù),卻還在收“穿行費”,真的不把價格部門當回事嗎?相對那多收了三五斗的“穿行費”,大學自覺維護法治的尊嚴才是無價的。 而且明明被審批的是“停車費”,卻按“停車費”收汽車的“穿行費”,這本身就不公道,難怪司機有怨言。大學乃斯文所在,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收費不該搞。 其實,應該放在更大的視野下,看如今的“穿行費”問題。今年年初,中央公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guī)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出: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qū),已建成的住宅小區(qū)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通過建設交通的“毛細血管”來緩解交通主干道壓力。比如,武漢的大學通常校區(qū)體量巨大,嚴重擠壓武漢的路網(wǎng),就算路上堵得不能動彈,也難從大學借道穿行。 都市交通的“毛細血管”建設,國有大單位才是重頭戲。他們愿不愿意參與其中,事關都市交通改革的成敗。大學應該明白一個基本的道理:土地是全民所有的,使用權是出于公益目的無償劃撥給大學使用的,大學應該盡到相應的社會責任,不要有“我的地盤,我做主”的錯想。 另一方面,“要把對的事情做對”,大學向社會車輛開放道路,也應顧及大學內(nèi)部的正常教學秩序。在這次價格部門處罰個別高校的違規(guī)收取“穿行費”之后,還是要由武漢的交通、規(guī)劃等部門和大學心平氣和地探討,如何在高校內(nèi)畫出供社會車輛通行的“毛細血管”。 總之,對“穿行費”做處罰不是目的,而是要讓高校明白建設交通“毛細血管”是自己的責任。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 |
近日,一則“北京將在人大、北航等高校試點‘拆墻’”的消息,在網(wǎng)絡上廣為流傳,引發(fā)熱烈討論。北京市規(guī)劃委相關負責人隨后回應稱,推進高校周邊區(qū)域路網(wǎng)管控,梳理有可能與地區(qū)道路相連的支路、次路或“斷頭路”,目的是增加路網(wǎng)密度,建立區(qū)域道路微循環(huán),“不涉及任何拆圍墻的事”。 優(yōu)化高校附近周邊路網(wǎng)結構,被很多人誤讀為“拆墻”,原因并不難理解。自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guī)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推廣“街區(qū)制”的設想,公眾關于這項改革如何落實的討論就一直沒停過。今年3月中旬,西城區(qū)在財政部等眾多機關單位扎堆的三里河二巷開展拓寬道路工作,也曾被解讀為“拆墻”。 如今“高校拆墻”的傳聞已被辟謠,但從網(wǎng)絡輿情中可以看出推廣“街區(qū)制”的阻力何在。比如,在幾所高校傳出“拆墻”的消息后,很多學生、教師表達了他們的擔憂,比如害怕校園開放之后將不再安寧,也擔心激增的社會車輛給師生出行安全帶來影響;還有一些網(wǎng)友表示,即使要試點“街區(qū)制”,也應該讓其他更有代表性的單位“做表率”。 “街區(qū)制”是一種新的模式,人們對這種改革有一些擔憂,完全在情理之中。但客觀來說,很多高校尤其名校附近確實是令司機頭疼的“堵點”,一些占地面積大的高校更是讓道路格局極不合理。因此,對高校周邊區(qū)域的路網(wǎng)進行梳理,打通可能的支路,探索道路微循環(huán),的確有一定的必要。而且從國外經(jīng)驗來看,知名高校幾乎都沒有圍墻,這或許是中國高校將來的一個發(fā)展方向。 事實上,國內(nèi)大城市交通“腸梗阻”問題遭詬病已久。究其病根,城市建設規(guī)劃布局不合理難辭其咎。從城市建設理念來看,無論是居民小區(qū)、政府機關,還是高校、醫(yī)院,在修建的過程中大都延續(xù)了舊時代的封閉式理念,人為地割裂了社區(qū)之間的溝通,各種“大院”阻道層出不窮。由此衍生的“丁字路”“斷頭路”更讓交通運行的“血流”不暢,很多司機只能無奈地“面墻興嘆”。 讓城市的道路更通達,疏通頑固的交通“堵點”,不但能夠提高通行效率,也能實現(xiàn)社會資源的最優(yōu)配置,從這一點上講,社會各界能夠達成共識,但具體到應該先拆誰后拆誰,還需要科學論證、統(tǒng)籌安排。不過,此次“高校拆墻”傳聞其實提出了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問題:推廣“街區(qū)制”,高校是否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突破口? 誠然,高校人流量大,完全向社會開放會增加安全隱患,但換個思路想想,在高校試點開展“拆墻”工作,是可行性相對較高的一種方案:一方面,高校原本就具備公共區(qū)域?qū)傩?有些面積大的校園,本來就有校園巴士通行),通過合理規(guī)劃,將部分道路向社會開放,具有一定的基礎;另一方面,建設“沒有圍墻的大學”,國外有非常成熟的經(jīng)驗可以借鑒。在高校開展試點工作,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尋找解決對策,能給穩(wěn)妥推進“街區(qū)制”探路。 當然,我們并不是說讓高校率先“拆墻”就是最理想的方案,這里僅僅是在探討一種可能性。畢竟,“街區(qū)制”改革從紙面落實為行動,需要有一些單位率先試點。無論突破口是高校、某些“巨型小區(qū)”或是某些“大院”,試點工作都不能操之過急,要充分傾聽利益相關方的心聲、做好相關配套工作、解除后顧之憂,如此才能讓“街區(qū)制”改革蹄疾而步穩(wěn)。 |
【原本就復雜的校園及周邊區(qū)域通行環(huán)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暢通周邊地區(qū)微循環(huán),有待檢驗。這個矛盾在市中心的高校更加突出,試點和規(guī)劃就需要考慮各種因素?!?/p>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guī)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正式發(fā)布,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qū)制,已建成的住宅小區(qū)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目前,一則北京市規(guī)劃部門推進高校周邊區(qū)域路網(wǎng)管控,人大、北航等高校重新“釘樁道路紅線”的消息被公眾熱議,一些媒體和不少網(wǎng)友將其理解為人大、北航將被“拆墻”。 很快,北京市規(guī)劃委相關負責人澄清,這次規(guī)劃為梳理有可能與地區(qū)道路相連的支路、次路或“斷頭”路,增加路網(wǎng)密度,探索區(qū)域道路微循環(huán),“并沒有要拆掉高校圍墻”。盡管如此,在實施街區(qū)制的大背景下,高校“大院”該不該被保留的討論仍在持續(xù)。 “沒有圍墻的大學”是一些教育改革人士的理想。一些世界一流大學的確是沒有圍墻的,這被認為是學風開放的象征。有國內(nèi)高校因為過于封閉而被社會詬病,還有高校因嚴格限制游客訪問而引發(fā)爭議。在此背景下,打開高?!按笤骸彼坪趸貞松鐣脑V求。但是,以優(yōu)化路網(wǎng)為目的重新規(guī)劃校園周邊道路系統(tǒng),引發(fā)了在校師生對校園讓路于民的擔憂。 至少自上世紀50年代前后開始,我國高校的“大院制”便悄然形成?!按笤骸辈⒉皇歉咝5膶伲瑖覚C關、大型醫(yī)院和大型企業(yè)都有“大院”。“大院”不僅是校園的外在物理形態(tài),也內(nèi)化于大學師生的校園意識。在多數(shù)大學師生眼中,校園是一個統(tǒng)一的實體,打開“大院”意味著將校園分割。師生們的擔憂也并非毫無道理。 首先是校園安全意識。一些原先封閉的區(qū)域可能成為公共區(qū)域,學校的安全防線可能會從圍墻退到教學樓、科研樓、圖書館和宿舍。這一方面需要在各樓宇入口處設置門禁、保安,并將校園道路公共化,引入斑馬線、紅綠燈等必要的交通標志;另一方面需要師生轉(zhuǎn)變安全觀念,將心中的“安全區(qū)域”從龐大的校園縮小為具體的校園建筑。這種轉(zhuǎn)變難以一蹴而就。 其次是校園交通與城市交通的矛盾。通過限制外來人員和車輛,校園通行度得到了保障,尤其在上下課時段,大量學生擁擠于校園道路中,現(xiàn)在的校園交通組織形式可以有效疏散人流。打開“大院”后,社會人員和車輛可能與師生“搶道”。大量社會車輛進入,再加上原本就復雜的校園及周邊區(qū)域通行環(huán)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暢通周邊地區(qū)微循環(huán),有待檢驗。這個矛盾在市中心的高校更加突出,試點和規(guī)劃就需要考慮各方因素。 打開“大院”對學校公共空間也會產(chǎn)生微妙的影響。封閉的“大院”盡管存在弊端,但是保障了校內(nèi)人員的公共活動空間,校園里的草坪、廣場,都是師生開展公共活動的可用空間。打開校園,師生活動的公共空間將被相對地壓縮,學校將投入更多資源處理校園與周邊社區(qū)的關系。比如,學校對商販是否還有管轄權,就成了疑問。讓校園與城市直接連接不難,難在讓師生接受這種與市井生活的“零距離”。 國內(nèi)不少大學占地面積大,而且位于鬧市區(qū),封閉的校園對城市交通造成了客觀障礙。開放校園,公眾可以利用高校的各種資源。但是,簡單地開放校園,會打破校園環(huán)境的平衡。此前,“逐步打開小區(qū)”被誤解為“拆墻”,有關部門和專家被迫匆忙澄清。打開高校校園,比居民小區(qū)更復雜,更需要審慎的規(guī)劃和實施。 |
大街上我們請人讓路,要客套地來一句“借光”。這個“借”,當然是免費的。但在武漢,卻有兩所高校不肯“借光”,倒是堂而皇之地收起了“借道費”。據(jù)《楚天金報》昨日報道,7月初的大雨造成武漢光谷和南湖區(qū)域嚴重內(nèi)澇,因出行道路中斷或嚴重擁堵,周邊居民只能開車從附近高校校園內(nèi)借道繞行。盡管穿行只有幾分鐘,但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南湖校區(qū)仍以不是“同門進出”為由,強行收取停車費。近日,湖北省物價局調(diào)查認定其構成價格違法,將分別處以最高200萬元、最高50萬元的罰款。 穿行和停車,是幼兒園小孩都明白的兩個不同概念。即便屬停車,按當?shù)匾?guī)定,半小時之內(nèi)也應免費。但這兩所高校的有關收費人員,卻故意把兩個概念混淆,而且完全喪失了時間觀念。這不能不讓人感嘆金錢的扭曲魔力:在一些人腦海中,它能把動的變成靜的,把活的變成死的,把短的變成長的,把白的變成黑的。 明眼人當然知道,這兩所高校趁洪災收的所謂停車費,其實就是借道費。由于相關文件沒有出現(xiàn)過“穿行費”和“借道費”的說法,他們才借了“停車費”的光??墒?,這個變相的借道費一收,“借”走掏空的不僅僅是當事人的道德、當事高校的形象,還有相關法律的尊嚴。甚至可以說,“借”走了相關負責人的基本良知。堂堂高校,應該既是知識疊加的象牙塔,也是道德聚集的高地。有關人員卻趁著洪災,在光天化日之下對繞行車輛雁過拔毛,豈不令斯文掃地,讓師德蒙羞?這樣的違法缺德行為若不立即遏止,學校又以何面目教書育人? 趁火打劫的發(fā)財歪道,歷來為人們所不齒,可近段時間在一些地方的洪災中,卻仍然可見其蹤影。據(jù)本報昨日報道,一些無良商家把災難當商機,如湖北,就有三家公司把漬水車輛施救起步價由原來的每臺150元至200元漲到500元至1500元,某些酒店也趁災漲價。要根治此類亂象,不僅需要媒體曝光、輿論譴責,更需執(zhí)法部門高舉法律利劍,要像處罰兩高校收借道費一樣,罰他個皮辣肉痛,罰得他下決心痛改前非。(袁云才) |
【象牙塔的人文光輝尤其應當由知識、美德、仁愛、責任來聚合和發(fā)散。高校不是自留地,而是國家資源,理應融入社會,拋棄了社會責任和人文精神的高校,形同丟魂失魄的空殼,是無法承擔起民族和人民賦予的時代使命的?!?/p> 湖北全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響應等級提升到二級后,湖北省物價局就啟動了價格應急監(jiān)測,昨天湖北省物價局通報了12起涉汛涉災價格違法案件,這些案件涉及衣食住行、防汛物資等價格領域,價格違法行為包括違規(guī)收取車輛借道費、突擊漲價、變相強制服務等。其中,武漢一所高職院校因在附近路段發(fā)生嚴重積水時收取借道費有可能面臨最高200萬元的從重處罰。(7月26日央廣網(wǎng)) 高校借雨斂財,攔路收取“借道費”、“穿行費”,與全社會共御災害的節(jié)奏極不合拍,與奮不顧身勇斗洪水的感人場景極不協(xié)調(diào)。作為社會道德建設的重要陣地,被譽為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燈塔的高校,如此趁火打劫,被洪水淹沒的恐怕不僅僅是聲譽了。 高校的競爭一直在明里暗里進行著,因此尤其重視聲譽,因為良好的聲譽是贏得生源的一塊金字招牌。倘若面對來來往往的車輛,涉事高校頓生“此樹是我栽,此路是我開”的貪念,向過往司機收取“穿行費”,那么長期以來苦心經(jīng)營、小心呵護的聲譽,就會一下子被洪水沖得一干二凈。 也確實,攜帶泥濘的車輛對學校道路和環(huán)境衛(wèi)生造成了損害,也影響了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適當收取一點“賠償”似乎“理所應當”。但是,洪水到處肆虐,道路嚴重積水,出行安全受到了威脅,取道學校已經(jīng)是最好選擇的時候,高校怎能熟視無睹,態(tài)度冷硬地索要“借道費”?因此,“借道費”里,高校付出的不止是聲譽代價,連應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精神都喪失了。 災難面前,全國一盤棋,任何機關,任何單位,任何集體,乃至任何個人都應當投身于搶險救災中。這是道義責任,更是社會責任。在近幾年遭遇的多次巨大自然災害中,正是這種責任,書寫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凝聚力;正是這種責任,見證了一個偉大民族的大愛無疆。高校承擔著培養(yǎng)人才、培育美德的時代使命,象牙塔的人文光輝尤其應當由知識、美德、仁愛、責任來聚合和發(fā)散。高校不是自留地,而是公共場所,理應融入社會,拋棄了社會責任和人文精神的高校,形同丟魂失魄的空殼,是無法承擔起民族和人民賦予的時代使命的。 蔡元培說,“大學是人格養(yǎng)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搖籃,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撐”。大學之為大學,不僅在于它是一種客觀物的存在,更因為它是一種精神的存在,這種精神最重要的內(nèi)涵就是其人文精神。高校借雨斂財,再證“大學人文精神在流失”。在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轉(zhuǎn)型期語境下,在各種思想觀念激烈碰撞語境下,高校應當思考:如何打撈被功利化思想淹沒的人文精神。(范軍) |
今年入汛以來,湖北先后遭受六輪強降雨過程。湖北全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響應等級提升到二級后,湖北省物價局就啟動了價格應急監(jiān)測。25日,湖北省物價局通報了12起涉汛涉災價格違法案件,價格違法行為包括違規(guī)收取車輛借道費、突擊漲價、變相強制服務等。其中,武漢一所高職院校因在附近路段發(fā)生嚴重積水時收取借道費有可能面臨最高200萬元的從重處罰。(7月26日 中國廣播網(wǎng)) 一場暴雨,幾多良心。有人奮不顧身,有人下石落井。這也不奇怪,自古災難面前,就鋪陳過各種“生意經(jīng)”。比如各地互聯(lián)網(wǎng)專車,暴雨中價格一路飆升,也曾惹來見仁見智的爭論。不過,湖北物價部門通報的價格違法案例中,竟然有高校也加入“趁雨打劫”的行列,這實在令人大跌眼鏡。 據(jù)稱,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南湖校區(qū),對繞行車輛違規(guī)收取停車費,構成了不執(zhí)行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的價格違法行為,將分別被處以最高200萬元、最高50萬元的罰款。更絕的,是其中一所高校,“經(jīng)過兩次提醒告誡,還在繼續(xù)違規(guī)收費?!泵颗_車多收3塊錢,代價是最低罰款50萬——“借道費”的鬧劇,總算畫上了正義的句點。但令人生疑的,是這樣的價格打劫大法,何以能在高校堂而皇之推出。 借個道,還要幾塊錢;教個書,得有多少生財之機? 眼下高校正是招生季,弄出這樣的丑聞,算是自掘墳墓。近年來,輿論都在談生源危機?!吧次C”更是成為地方高校及職業(yè)院校的關鍵詞。于此背景下,在掙錢撈錢這回事上“吃相太難看”,斯文的高等教育形象,還會有公信力可言?更讓人生疑的是,暴雨來了,收錢就來了——收得如此自然,收得那么鏗鏘,這種骨子里的慣性,僅僅是暴雨中靈光一現(xiàn)的“妙手偶得”嗎?怕只怕打劫成了習慣,怕只怕?lián)棋X成了停不下來的必然。 這讓人聯(lián)想起眼下高校學費上漲現(xiàn)象,比如廣東省日前印發(fā)《關于調(diào)整公辦普通高校學費的通知》,將廣東公辦普通高校整體學費標準提高20.2%;此前,江西也調(diào)整了公辦普通高校學費標準:調(diào)整后平均學費水平為4000元,比現(xiàn)行3910元提高2.3%。如果從2007年算起,很多高校將近10年沒有調(diào)整學費。如今組團漲價,且多是大整數(shù)地上漲,有沒有搭車打劫的南郭先生在里面渾水摸魚呢?暴雨生財,漲價撈錢,本質(zhì)都是一脈相承的。在高校財務不夠透明的今天,連災害性黑色收入都不放過,這種鉆到錢眼里的撈錢邏輯,還不足夠值得公共監(jiān)督警醒嗎? 為了攔路打劫幾塊錢,規(guī)矩也不要的,臉面也丟掉了,少數(shù)高校也是蠻拼的。眼下而言,僅有罰單還不夠,須得看看這究竟是誰的“創(chuàng)意”、類似“創(chuàng)意”在高校還有沒有姊妹篇。罰錢沒有痛感,揪出背后的“事主”,才是問責的關鍵。 |
7月25日,省物價局通報了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和武漢理工大學南湖校區(qū)涉及對繞行車輛違規(guī)收費現(xiàn)象。其中,武漢理工大學南湖校區(qū)在收到價格主管部門提示后,當日全面整改,對過往車輛免收停車費。而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兩次被責令均未整改。省物價局表示,目前案件已經(jīng)查實,本周內(nèi)將再次實地提醒告誡,若無具體整改措施,該校將收到金額在200萬元以下的罰單。(本報昨日報道) 6月底以來,武漢連遭強降雨襲擊,城市交通經(jīng)受巨大考驗。內(nèi)澇期間,一些社會車輛為規(guī)避被淹街道,不得不選擇校內(nèi)穿行。正當全市上下攜手抗洪排澇之際,本應共渡時艱的個別高校,此時仍舊板起一副冷臉收取“穿行費”,毫無疑問會大大削弱高校自身的道德形象。 從物價部門的解釋來看,雖然高校擁有校內(nèi)土地道路產(chǎn)權,但作為社會公共設施的一部分,高校同時有義務為社會承擔必要的服務功能,反映在現(xiàn)實中的理當包括半小時內(nèi)免收停車費這樣的舉措。從另一角度看,高校大都占地面積較大,相當一部分高校還位居交通繁忙要道。因高校圍墻圈地所造成的斷頭路特別多,必然會導致高校周邊交通更加擁堵。 出于打通城市交通毛細血管的目的,年初,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提出拆掉小區(qū)圍墻的意見。雖然這一政策的指向是居民小區(qū),但作為公共設施的高校很難置身其外,這既因高校自身公共設施的特殊屬性,也因獨特的交通地理環(huán)境。事實上,建設沒有圍墻的開放型高校在發(fā)達國家并不鮮見——在美國,包括哈佛大學在內(nèi),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沒有圍墻。在這些國家居民看來,沒有圍墻的大學本就是社會的常態(tài),也是公眾生活的一部分,當然也就不會有收取“穿行費”、與民爭利的現(xiàn)象。換句話說,沒有圍墻的高校,盤活的不僅僅是周邊幾條道路的交通,還會最大限度拉近與社會的距離。 懷著最為善意的解讀,可以把上述兩所高校收取“通行費”的行為,想象成是限制社會車輛進入是為避免因此而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近些年來,高校的一些問題總是容易引起輿論的熱議,比如此前就有媒體披露有些高校限制校外參觀團體,理由依舊是維護正常教學秩序。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真正的生活真正的教育不可能圈地圍墻,無論基于什么理由,否則就談不上真正的生活真正的教育。 可以想象的是,隨著物價部門的積極介入,高校收取“穿行費”的問題會得到妥善解決,但再巨額的罰單均只能治標,不足以治本。或者說,透過這張還未開出的巨額罰單,我們看到,高校與社會的融合,還面臨著一些這樣那樣的圍墻,需要大家以公共責任為出發(fā)點,一起來打破。 (作者為武漢資深評論人) |
今年入汛以來,湖北先后遭受六輪強降雨過程??墒怯腥藚s趁災打劫大發(fā)不義之財。7月25日,湖北省物價局通報了12起涉汛涉災價格違法案件,其中,武漢兩所高校因在附近路段發(fā)生嚴重積水時收取借道費,有可能面臨最高200萬元的從重處罰。(7月26日央廣網(wǎng)) 今年入汛以來,湖北先后遭受六輪強降雨過程,特別是武漢市,內(nèi)澇嚴重。受困群眾能夠及時轉(zhuǎn)移,就少一分危險,多一分安全。因此,保持未積水的道路暢通,顯得尤為重要。然而,武漢兩所高校向借道繞行的車輛收取“停車費”,讓轉(zhuǎn)移車輛受阻,令人憤慨。所謂的“停車費”,其時就是“借道費”,從時間意義上講,拖延了群眾救災轉(zhuǎn)移的時機;從道德層面上講,是對公共利益的一種漠視。 再者,從法律角度分析,這顯然是一種價格違法行為。事實上,校區(qū)內(nèi)僅有停車收費項目,且是計時收費,半小時以內(nèi)免費,超過半小時按相關標準進行收費;車輛從校區(qū)借道繞行,高校也收取“停車費”,顯然沒有法律依據(jù)。退一步講,即使車輛借道繞行,也視作是停車,但車輛在校區(qū)僅“停”幾分鐘,便要收取“停車費”,屬于違規(guī)亂收費;特別是高校對群眾救災轉(zhuǎn)移車輛收費,等于是趁災打劫。 眾所周知,在搶險救災的非常時期,單位和個人的財物是可以征用的;至于高校范圍內(nèi)的道路,本該在無條件征用之列;即使有關部門未對其發(fā)出征用通知,從維護公共利益、保障群眾生命財產(chǎn)安全的角度出發(fā),高校理應主動開放校園,方便救災轉(zhuǎn)移的車輛和群眾通行,而不是設卡收費??梢?,高校收取“借道費”,就法律而言,是一種趁災打劫的違法行為;而對于受災群眾來講,則是一種次生災害。 □汪昌蓮 |
今年入汛以來,湖北先后遭受六輪強降雨過程。面對嚴重的暴雨洪澇災害,有人卻“趁火打劫”。7月初,強降雨造成武漢光谷和南湖區(qū)域嚴重內(nèi)澇,周邊居民只能開車從附近高校內(nèi)借道繞行。不過幾分鐘,卻被以不是“同門進出”為由收取了停車費。近日,湖北省物價局調(diào)查認定,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南湖校區(qū)對繞行車輛違規(guī)收取停車費,構成了不執(zhí)行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的價格違法行為,分別處以最高200萬元、最高50萬元的罰款。 湖北省物價局對兩高校處以頂格的罰款,我相信,每一個讀過這則新聞的人,也會充滿憤怒感。洪澇災害在發(fā)生,城市的秩序因此陷入混亂,此時無論是這座城市里的個體還是單位,最應該做的是積極行動起來,獻策獻力,讓洪澇災害的現(xiàn)實傷害程度降到最低。然而,面對周邊居民因洪水的借道繞行,武漢這兩所高校卻“堅定”地收取了停車費,這不僅是一種明顯的“價格違規(guī)”,也是洪澇災害中極端自私心理的體現(xiàn),如此“以鄰為壑”的行為,理當被嚴格處罰。 此次武漢兩高校被重罰,之所以不值得同情,還有一個原因在于,這很可能不是兩所高校的偶然為之,而是它們極端封閉管理方式的慣性流露。洪澇災害之中,周邊居民不過是開車從校園內(nèi)借道繞行,穿行也不過幾分鐘,卻被高校以不是“同門進出”為由收取了停車費。尤其是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在被物價部門兩次提醒告誡后,仍在繼續(xù)違規(guī)收費。如此程度上,與其說“借道費”是一次狹隘災難意識的體現(xiàn),不如說它更是大學開放度的一個剪影。 關于大學開放度,這是一個曾被無數(shù)次討論的公共話題,一些基本的常識也早被厘清。譬如,從性質(zhì)而論,當下我國的絕大部分高校都是公立學校,作為社會的公共資源,理當向所有納稅人開放;譬如,從現(xiàn)實趨勢而言,去除大學與社會之間的圍墻,讓高校資源被公眾所共享,這是開放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現(xiàn)代開放的大學的必然要求;再譬如,大學開放校園看似讓渡了部分自由權,卻獲得了和社會交流、互動的機會,最大的受益者只會是高校,而非其他。 新聞中并沒有交代,武漢兩所高校收取“借道費”的具體細節(jié)是什么,但物價部門的提醒告誡,都無法阻止洪澇中大學收取“借道費”的堅定決心,這只能說明,大學開放與否,早成為某些大學“經(jīng)濟人”思維下的選擇,它們的日常管理遵循的是產(chǎn)出最大化的原則。在大學和社會之間,它們早習慣性地建構出了堅硬的圍墻。因為圍墻,所以即便是洪澇災害,它們也不愿意打開一點點“大門”。以此來對照,誰又能說,它只是武漢此次兩所被罰高校的管理思維? 洪澇之中,大學仍在對進校車輛收取“借道費”,這是一種看得見的冷漠。在冷漠之外,它讓人不僅看到城堡化的大學,更看到功利化的大學。對丑聞頻出的中國高校,我們當然不再奢望大學成為理想中的模樣,但它至少是可以親近的,是災害中可“借道”的。關于大學,關于大學的開放性,有一句話公眾耳熟能詳:大學應該無圍墻,它的另一種現(xiàn)實表述不妨是,大學眼中應該無“借道”。大學應當如何對社會開放,對許多高校而言,這仍是一個艱難的命題。(王聃) |
今年入汛以來,湖北先后遭受六輪強降雨過程,成為全國的重災區(qū)。面對暴雨洪災,有人奮不顧身抗洪搶險、有人幫助受災群眾轉(zhuǎn)移安置、還有人在日夜不停籌集救災物資,可是還有人卻趁水打劫,大發(fā)不義之財。據(jù)湖北省物價局價格應急監(jiān)測顯示,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對繞行車輛違規(guī)收取停車費,構成了不執(zhí)行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的價格違法行為,有可能被處以最高200萬元罰款。(7月26日央廣網(wǎng)) 長時間的強降雨造成城市內(nèi)澇嚴重,市民出行受阻,開車從附近高校校園內(nèi)借道繞行,是迫不得已之舉。 洪災當前,我們雖然不能苛求所有人都來感同身受,都必須與受災群眾同甘共苦,但起碼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要有由己及人、與人方便的意識。一所高校,在一場城市洪災面前,更是要有些擔當?shù)?。打開一扇門,彰顯的是情懷與責任,收獲的是理解與信任。遺憾的是,這所高校不但沒有主動伸出援手,反而對因災需要借道于此的市民違規(guī)收費,確是大跌眼鏡,令人無語。 打開該校官網(wǎng),校訓“厚德、篤學、求實、拓新”赫然在目,而從這起事情中,我們看到的不是“厚德”在前,而是“利”字當先。即便不停車,也要被收取3元“借道費”, 3元費用雖然不多,但明顯超越了物價部門的收費許可,大有“要從我校過,留下買路錢”的架勢,給人留下一幅剪徑客的形象。真不知這樣的高校拿什么來踐行“厚德”校訓,又怎樣來教育自己的學生具有公德心和正義感? 我們說大學之大,不在其校區(qū)面積之大,也不在于其師生數(shù)量之大和教授名氣之大,而在于其是否大氣。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就忘記了做人的原則和立校的根本,是對“厚德”校訓的玷污和別解,3元“借道費”,也注定成為該校校史上的一記敗筆。 當然,收取穿行借道費并非武漢一地的高校獨有,要么采取閉校政策,要么明目張膽違規(guī)收費,這幾乎成為高校的一種通病,而此病的病根就是見利忘義。如何有效地療治這種病,既需要職能部門的亮劍重罰,也需要社會公眾的有效監(jiān)督,而最主要的,當靠大學自覺,無須斷腕之志,只需遵規(guī)守紀,做好樣子,教好學生,此類大學,尚可有救。(葉傳龍) |
湖北全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響應等級提升到二級后,湖北省物價局就啟動了價格應急監(jiān)測,昨天(25日)湖北省物價局通報了12起涉汛涉災價格違法案件,這些案件涉及衣食住行、防汛物資等價格領域,價格違法行為包括違規(guī)收取車輛借道費、突擊漲價、變相強制服務等等。經(jīng)湖北省物價局調(diào)查認定,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南湖校區(qū)對繞行車輛違規(guī)收取停車費,構成了不執(zhí)行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的價格違法行為。(7月26日央廣網(wǎng)) 不為抗洪救災出力,這是覺悟問題。但如今湖北的兩所院校不出力不說,還“添堵”,這不他們緊盯“借道費”“穿行費”不放。試問這與古時那些吆喝“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此路過,留下買路財”的黑道劫匪有何區(qū)別? 叫人想追問的是,“借道費”究竟收取了多少?從報道看,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在有關方面兩次提醒告誡的情況下,仍在繼續(xù)違規(guī)收費。讓人遐想的是,其中有多大的利益誘惑,讓學校如此貪戀,以至于置提醒告誡當成空氣,這般無視。在車輛穿梭的當下,一輛車“借道”一次3元,來回兩次6元,500輛車、1000輛、10000輛,乘一乘,要么數(shù)千元,要么數(shù)萬元,數(shù)目那是相當可觀??墒牵杖〉腻X究竟去哪兒了,“借道費”的背后又是怎樣的利益分配明細,實有必要來它次抽絲剝繭。 據(jù)報道,高校此番收取 “借道費”,旨在治理校內(nèi)交通秩序,減少事故發(fā)生。而我們也知道“治理”必須得由人去執(zhí)行,也就是人力,同時也得借助于一些物力去實施,比如安裝些信號燈、添置些道路標識牌等等。那么,究竟哪些人執(zhí)行了“治理任務”,治理了什么,咋在治理,每人又領取了多少“人工費”,購買了哪些設施設備,又花去了多少錢?“借道費”的去向本身就應該有賬本明細。 如果拿不出詳盡的去向明細,而是一筆糊涂賬,就完全不排除以下可能:有人啥事沒做,就領了一筆不菲的“借道費”;學校啥東西也沒賣,“借道費”便被瓜分一空;所謂的治理只不過是幌子而已,因為治理不是目的,收錢才是目的。 “借道費”究竟去哪兒了,這背后又是怎樣的利益分配明細,盡管兩所學校將分別被處以最高200萬元、最高50萬元的罰款,算是受到嚴厲懲罰了,但該弄清楚的真相還得弄清楚,何況還是不該收的“借道費”呢。 |
【3元借道費,輕易地就“借走”了某些人的道德“底褲”。懲罰性的罰款固然有望讓“借道費”成為歷史,但失落的大學精神又該從何處找尋?】 湖北全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響應等級提升到二級后,湖北省物價局就啟動了價格應急監(jiān)測,該局25日通報了12起涉汛涉災價格違法案件。其中,武漢一所高職院校因所在附近路段發(fā)生嚴重積水時收取借道費,有可能面臨最高200萬元的從重處罰。 據(jù)報道,截至25日,湖北全省有2300多萬人次受災,直接經(jīng)濟損失高達600多億元。面對暴雨洪澇災害,有人奮不顧身搶險救災,有人卻趁火打劫大發(fā)不義之財。兩相對比,實在太過強烈,以至于讓人想起那句非常冷酷的名言:比災難更無情的是人心。 高校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且有自身的管理制度,如果是一般意義上的停車收費,并無不妥。但收取“借道費”,則明顯有悖于情理和常識。正如湖北省物價局價格舉報中心主任劉光鋒所說,停車收費就計時,半小時以內(nèi)免費,超過半小時按相關標準進行計費,沒有“穿行收費”這種依據(jù)。 周邊居民借學校道路繞行,前后不過幾分鐘而已,卻被高校以不是“同門進出”為由收取了費用。真是欲收費何患無辭?此事讓人格外感慨的有兩點:一是亂收費真是無處不在;二是教書育人的高校,怎么好意思為幾塊錢干出這么跌份的事? 沒有哪一個人哪一個組織生活在孤島之上,自然災害面前,所有人都應迅速結成利益共同體,抱團取暖,彼此互利,這是一個社會之所以稱得上文明的顯著標志。即使你做不到奔赴抗洪第一線,至少也要遵紀守法、維護公德。特定情況下,舉手之勞的事情不妨與人方便,而不是人為設置障礙,借災難之由,漁一點私利。 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敖璧蕾M”一事折射出的是一種“平常之惡”。日常生活中,3塊錢毫不起眼,很多人甚至不會去計較,但在城市遭遇自然災害的語境下,3塊錢所承載的公共道德和倫理價值命題就顯得異常沉重。自然災害具有無常性,殘酷而公平,它沖擊的是整個城市,沒有人可以絕對地置身事外,人與人之間互幫互助應是一種非常理性的利益訴求,而非多么高尚的情操。否則,我們便有可能生活在一個“互害型社會”。 因內(nèi)澇而造成交通堵塞,市民繞道而行是一種剛性需求。如果你也收費,我也收費,或者干脆緊閉大門不讓通行,這與趁火打劫何異?3元借道費,輕易地就“借走”了某些人的道德“底褲”,實在讓人不忍直視。由此也可看出,公共理性和價值底線有時候是何等的廉價和蒼白。 此次通報,涉汛涉災價格違法案件共有12起,之所以高校收借道費一事格外引人關注,是因為公眾對其寄予了更高的道德期待。懲罰性的罰款固然有望讓“借道費”成為歷史,但失落的大學精神又該從何處找尋? □吳龍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