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來,包括我自己覺得,當下時事評論,難免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可以拉出來探討,自己的拙作更不能例外。自己在網(wǎng)絡上玩時事評論,點擊率十幾次、幾百次的居多,幾萬十幾萬的甚少,贊賞者有之,批評者有之,辱罵者亦有之。但是我欣賞別人的作品,好的稱贊,不好的保留意見或私下交流,從來不罵人。
但是在網(wǎng)絡上,持不同觀點的讀者或是作者們,在文章和留言中動輒就粗言碎語,實在是令后來的讀者難以接受。而很多粗言碎語,大多是因為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或者是其他留言讀者的觀點。
不過,時評本身確實是一件讀者和作者、作者和作者、讀者和讀者之間容易“對峙”的東西。而所謂的對峙,根本上是源自“時評”的觀點性或者說是結論性。時評的特征是必須對事實進行分析評論,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表達自己或媒體的觀點。在這一點上,它更像是科學研究,如同那些歷史學家詳細而嚴密。幾千年來,史學家們用大量的史實證據(jù)試圖對每個歷史事件加以最后的評判和定論,結果幾千年后,所謂的結論在歷朝歷代的質(zhì)疑中若隱若現(xiàn)甚至灰飛煙滅,而那些論證的過程和材料卻成了留給后人的文化瑰寶。就是這樣,后人根本是從新的視野和場域去構建新的文化史秩序。從這個角度上講,時評的觀點性或是結論性并不是時評的全部,甚至并不重要。只不過,對于撰寫時評者甚至歷史研究者來說,結論只是造就論證過程的一種動力而已,猶如為了世界“杯”而征戰(zhàn)的足球,其實真正的看點并不是那個“杯”,而是動感激情的比賽過程,但是少了那個“杯”,比賽一定是苦陳乏味的。
記得高中的時候參加辯論會,討論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之后覺得,凡事發(fā)生,必有其道理和條件,凡事消亡,必有其緣由和阻力,歷史研究能找到這些規(guī)律就可以了,非要爭究個成敗對錯,怕是人類功利而無聊的想法。
所以一個時評讀者,應該更看好那些論證的過程,至于結論,認可者可以勉之,反對者完全可會心一笑,自己明鑒之即可。聰明的讀者,閱讀時評是為了獲取一種認識新聞事實的角度和方法,目的是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自己的理解和評判。如果一個讀者只是簡單的認同或是反對,則意味著讀者并沒有很好地備課;但是如果一個作者或者媒體認為自己說的是完全對的,則有些低估了受眾的辨析能力和再次評判的權力。一篇時評,若能讓讀者在獲得閱讀快感的同時,還能啟發(fā)讀者對新聞事實以及時評本身產(chǎn)生新的評判,無疑是成功的,因為它已經(jīng)為讀者開啟了新的的思維據(j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