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在數(shù)千年的文明發(fā)展中,形成了內(nèi)涵豐富、獨具特色的價值觀念。其中的精華部分,不僅對當代中國社會有著深刻的影響,而且超越了民族國家的界限,具有世界意義。這里選擇三個方面的觀點,略作闡述。
“保和利貞、和而不同”的和諧之道?!昂汀笔侵腥A價值觀的一個核心概念,《周易》中即有“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之說?!昂汀辈皇悄ㄉ凡町愋缘耐唬皇峭愂挛锏暮唵蜗嗉?,而是在事物發(fā)展的多樣性、差異性中尋求動態(tài)的平衡和協(xié)調(diào)。正如《國語·鄭語》中所言:“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笨鬃訉ⅰ昂汀钡睦砟钬瀼氐饺藗惖赖骂I域,強調(diào)“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禮之用,和為貴”。這種和諧之道經(jīng)過數(shù)千年傳承,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并對促進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發(fā)展發(fā)揮了重大作用。眾所周知,當代世界文化發(fā)展日益多元多樣,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日益增強。異質(zhì)文化間的交流大致有兩種趨勢:一種是強勢文化片面強調(diào)自己的優(yōu)越性,試圖用自己的價值觀念來同化其他文化;另一種是不同文化之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在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中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前一種趨勢必然導致“文化霸權主義”和“文明的沖突”,顯然得不到大多數(shù)人認同;而后一種趨勢的形成,恰恰可以中華“和”的思想作為價值觀基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西方現(xiàn)代性以高揚人的主體性(個體性)和理性為主要標志。從倫理道德的角度看,這在解構西方中世紀神學價值觀獨斷地位的同時,也促成了世俗價值觀的多樣化,到了當代更演化為個人主義、工具理性的膨脹和價值觀問題上的意見歧出、莫衷一是,其流弊所至已不限于西方。為了重新整合社會價值觀念,一些西方學者提出了“互主體性”、“交往合理性”、“商談倫理學”等諸多概念和范疇。而中華價值觀中的恕道,則帶有鮮明的“互主體性”特征。恕道不是單純以主體(個體)為中心來考慮問題,而是強調(diào)換位思考,倡導“推己及人”,即你希望他人怎樣對待自己,自己也要怎樣對待他人;你不希望他人怎樣對待自己,自己也不要怎樣對待他人。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可以進一步提升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從恕道出發(fā),開展交往、進行“商談”、形成價值觀上的共識和整合就有了基礎和前提。就此而論,恕道是中華價值觀對世界文明的又一貢獻。
“親親為大,禮敬為本”的孝道。“孝”在中華價值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人做人的根本,正所謂“百善孝為先”、“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孝道有層次之分:底線是“能養(yǎng)”,即能在物質(zhì)上為父母提供給養(yǎng),解決其生計問題;其上是“不辱”,即不能歧視或怠慢父母;最高層次是“尊親”,即敬愛和關心父母。孝道還可以擴展到父母之外的其他老人,即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現(xiàn)在,很多國家已進入老齡化國家行列,養(yǎng)老問題日益凸顯。解決養(yǎng)老問題,不僅要為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更要為老人提供情感上的關懷和精神上的慰藉。如果說前者可以部分由政府和社會來承擔的話,那么后者則更多地應由親屬尤其是子女來承擔。當前一些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養(yǎng)老保障體系,老人的生計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由于家庭聯(lián)系松散、親情關系淡薄,老人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常常得不到滿足,從而導致種種個人疾患和社會問題。在解決這個問題方面,中華價值觀中的孝道無疑可以發(fā)揮巨大的積極作用,值得推而廣之。
- 2009-12-07李宗桂 :政壇生態(tài)重構:超越單一價值觀
- 2009-11-24城市社區(qū)居民價值觀的歷史發(fā)展與現(xiàn)代培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