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于附近群眾的抵制,投資3億多元的江蘇省吳江垃圾焚燒發(fā)電廠在點火試運行之際被當?shù)卣o急叫停。吳江市政府承諾,將在充 分征求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及當?shù)厝罕姷囊庖姾笤俣ㄊ欠裢懂a(chǎn)運營。面對項目被叫停,投資方“東方市場”負責人表示,企業(yè)的底線是投資由政府全部埋單。(11月2日《南方日報》)
焚燒發(fā)電一度被視作垃圾利用的朝陽產(chǎn)業(yè),但近年來的科學研究表明,垃圾焚燒過程中可能產(chǎn)生“二惡英”等有毒物污染。正是基于自身權益可能受損的擔憂,當?shù)厝罕娨缘种频姆绞?,表達對建在身邊的垃圾焚燒發(fā)電廠的抗議。而當?shù)卣麛嘟型<磳⒃囘\行的發(fā)電項目,并作出充分征求公眾意見的公開承諾,著實體現(xiàn)了一個敢于負責、以人為本的政府形象。然而,這份遲到的理性和正義,卻無法揮去我們心頭的那份沉重。如果發(fā)電廠最終下馬,3億元的投資成本不管如何處置,對于社會而言都是一筆巨大的損失。倘若由政府埋單,則意味著表面上取得維權勝利的公眾,將以納稅人的角色扮演另一場博弈的“輸家”。
作為現(xiàn)代法治社會的重要標志,公民意識是公民個人對自己在國家中地位的自我認識。人們不再是旁觀者或被動者,而是開始主動關心起國家大事和身邊小情,在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主張自己的話語權,在利益博弈中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相比之下,一些地方政府對于公眾意識卻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往往要等到民意沸騰后才想到如何補救。發(fā)電廠所在地吳江平望鎮(zhèn)群眾坦言,幾個月來“雖然到不少部門去反映過,但根本沒有效果?!北M管人們關于安全和環(huán)保危害的揣測一直在延續(xù),遺憾的是,在猜疑逐步積累的過程中,當?shù)卣t遲沒有正式的回應。
眼下,越來越多的公共項目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在政府代表的社會效益和投資方代表的商業(yè)利益之間尋求共贏,但公共項目之所以為“公共”,恰恰在于它事關公共利益。作為利益相關方,群眾在公共項目中“失聲”,是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的。因此,盡管吳江垃圾發(fā)電廠一切程序合法,從拆遷、補償?shù)江h(huán)評都沒有問題,但仍不能令公眾信服和滿意。吳江市政府有關“充分征求意見后再定是否投產(chǎn)”的承諾固然可贊,但這更像是一種化解公共危機的應對措施。這樣的事后征求意見,即便再公開再充分,已然無法改變某些既定事實。與“亡羊補牢”的做法相比,政府更應該先聽聽公眾意見,在項目論證階段即邀請群眾代表提前介入,在第一時間參與到這場博弈中來。
有一個細節(jié)值得注意,盡管當?shù)卣饲皩贌赡墚a(chǎn)生有毒污染避而不談,但隨著央視《經(jīng)濟半小時》一期介紹垃圾焚燒之害的節(jié)目播出,人們的擔憂從感性上升為理性,越來越多的群眾開始真正認識到身邊這個垃圾焚燒發(fā)電廠可能產(chǎn)生的危害,進而加入到反對的行列。這也給各級政府提了一個醒,在這個資訊發(fā)達的時代,試圖利用某種信息不對稱把群眾蒙在鼓里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真實地向公眾公開信息,全面闡述利弊得失才是正確做法。
在公眾意識覺醒的當下中國,吳江這起事件可以成為正反兩方面的樣本。于公眾而言,吳江群眾有理有據(jù)維護權益的做法值得借鑒;于政府而言,這種未征求公眾意見盲目上馬項目的教訓值得吸取。唯有政府開誠布公,開門納諫,公眾積極參與,暢所欲言,形成各利益方公開博弈的良性互動,才能維護好各方的合理利益,促進社會和諧。
- 2009-10-31舉報網(wǎng)站開通暢通了民意表達渠道
- 2009-10-19兼顧民意黨意 考驗馬英九“以黨輔政”
- 2009-10-17水電氣繳費入信用記錄:民意必有反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