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已久的異地高考政策有望落實。9月6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教育部長袁貴仁透露,出于“確保符合條件學生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要防止高考移民”的雙重考慮,參加異地高考考生須符合一定的準入條件,其中包括家長須有穩(wěn)定的工作,有穩(wěn)定的住所,有穩(wěn)定的收入,并且繳納各種社會保險,且是常住人口;學生本人要在該地上學;另外,要求當?shù)爻鞘行枰@個行業(yè)群體。(來源:南方都市報)
從今年“兩會”期間,教育部相關負責人透露異地高考政策“準信”,郭道暉、儲朝暉、張千帆等專家學者提交異地高考政策公民建議書,到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發(fā)言人坦承政策落實尚無時間表,再到政策雛形浮現(xiàn),異地高考政策出爐過程充滿波折。而即使是眼前這一重要的階段性成果,也充滿了諸多不確定性——— 以地方為主實施、因地制宜等指導精神,意味著將政策落實重任轉移至地方??紤]到地方高校由地方融資的客觀現(xiàn)狀,以及正如袁貴仁坦承的那樣,異地高考政策“確確實實涉及一部分群體的利益”,可以預料,地方今后在制定銜接政策過程中難免還將遇到各種障礙。
事實上,在異地高考政策的孵化過程中,相關負責人已經(jīng)在諸多場合強調了地方主導的政策思想,因此,此次輿論的關注重心無一例外地集中在異地高考的準入條件上,條件是否科學,如何細化這些要求等技術環(huán)節(jié),成了民眾關注的焦點。
準入條件中,諸如有穩(wěn)定的工作、有穩(wěn)定的住所等,無非是為身份識別設置的,政策制定者顯然希望借此區(qū)分“隨遷子女”和高考移民。然而,現(xiàn)今這些要求尚處于模糊的意見層面,缺乏細化的規(guī)則,工作多少年才算穩(wěn)定的工作,房子租多久才算穩(wěn)定的住所,隨遷子女在當?shù)鼐妥x的年限到底是幾年?這些細則是全國統(tǒng)一,還是地方主導根據(jù)實際情況制定?有必要指出,當前我國人口流動現(xiàn)象日趨普遍,“流動”特征有著諸多共性,因此或有必要制定統(tǒng)一的細則。
異地高考政策之困難,正如教育部有關負責人所指出的那樣,主要表現(xiàn)在該政策要做到“既想到要解決隨遷子女的考試問題,又不能影響北京、上海當?shù)乜忌臋嘁妗?,因此,確認“隨遷子女”這一環(huán)節(jié)就變得尤為關鍵。如果把準入條件的制定權完全下放給地方,不排除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設置障礙。近來有媒體披露在鄭州市某區(qū),農民工子女要想接受義務教育,除了需辦齊各種手續(xù),還要進行智商測驗。這一現(xiàn)象警醒決策者,涉及廣泛群體利益訴求的異地高考,可能遇到類似的命運。
另外,從技術的角度看,這些準入條件是否可以用來確認善意的流動人口,是否能起到區(qū)分高考移民的作用還有待觀察,退一步講,如果它們要擔當大任,或許還有賴于流動人口管理的跟進。
無論如何,從問題的提出到政策的孵化,再到地方分工,異地高考政策終于走上實踐,1500多萬之巨的“隨遷子女”,今后有望在異地參加高考。然而,這項政策所受到的解讀并非局限于對流動人口的眷顧,它之所以被寄予厚望,是因為其在局部賦予了平等的受教育權,然而,必須指出的是,異地高考盡管指向教育公平,但是,在現(xiàn)今高考制度不變的情況下,它不僅對于實現(xiàn)受教育機會均等化的作用有限,甚至還可能促成新的不公平,有論者即指出,異地高考一旦付諸實踐,“留守兒童”就可能因此遭遇不公平。
對于“隨遷子女”而言,“三個要求”取代此前僵化的戶籍限制,這無疑值得欣喜。然而,客觀地說,異地高考的受惠群體只是部分隨遷子女,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計劃招生的現(xiàn)狀不會因此改變。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將提高教育質量和促進教育公平作為兩大重要任務,教育改革理應以此為目標持續(xù)攻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