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現(xiàn)狀與趨勢
jianaisc.com?2011-12-21 16:14? 張秀琴?來源:《光明日報》 我來說兩句
“國外馬克思主義”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始以“西方馬克思主義”為名進入中文語境)作為一種來自西方的新思潮,在2005年正式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下屬的一個二級學科。發(fā)展到今天,“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簡稱“外馬研究”)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話語構成和備受中青年學者青睞的新研究趨勢,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走過了30年的“中國化”之路。 現(xiàn)狀之一:對象與主題 今天的“外馬研究”對象,已不再僅是狹義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指20世紀20、30年代由盧卡奇等人所開創(chuàng)的、歷經(jīng)法蘭克福學派等,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的阿爾都塞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歷程),而是包括如下三大組成部分:“第二和第三國際的馬克思主義”(含第二國際理論家的思潮和蘇聯(lián)東歐的新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西方馬克思主義”(可廣義分為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兩大陣營),以及“當代后(現(xiàn)代)馬克思主義”(包括以??潞偷吕镞_等為代表的后現(xiàn)代主義馬克思主義、由拉克勞和墨菲所開創(chuàng)的后馬克思主義思潮,以及以生態(tài)主義、女權主義和文化主義等為代表的新社會運動和左翼思潮及其學界表現(xiàn)形式“馬克思學”)。總之,當今中國的“外馬研究”擬以“中國之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為研究對象。 從“外馬研究”對象的三大塊構成來看,這里說的“馬克思主義”顯然指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身后的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但由于各大塊及其內部的諸流派在具體研究中,大多涉及馬克思和恩格斯所開創(chuà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由來、形成和演變。因此,如果以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為學術地標,“外馬研究”的主題,在最一般性的意義上,就應是對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緣起與流變的海外探討的再探討。 在當前中國的“外馬研究”中,這樣的“再探討”正在以不同的形式布局發(fā)展:首先,以“第二和第三國際的馬克思主義”為研究對象的中國學界,其著力點依然放在對蘇聯(lián)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上,而對第二國際理論思潮的再探討稍顯不足,即便是在前者那里,學界近年來的主要興趣點也多停留在對其中以蘇聯(lián)教科書體系為代表的蘇聯(lián)官方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分析與反思上,而東歐和蘇聯(lián)非教科書體系(如梁贊諾夫和巴加圖利亞等為代表的舊MEGA學術團隊,乃至當代俄羅斯)的馬克思主義思潮研究則有待給予重視;其次,針對“經(jīng)典西方馬克思主義”從事研究的中國學者則將關注點更多地轉向了以凸顯流派(如法蘭克福學派、結構主義學派、存在主義學派等)、人物(如盧卡奇、葛蘭西、阿爾都塞、哈貝馬斯等)、范疇(如主體性范疇、異化范疇、勞動范疇等)和專題(如所有權問題、意識形態(tài)問題、文化問題等)為顯著特點的個案研究;最后,對“當代后(現(xiàn)代)馬克思主義”進行研究的國內論者,目前正在進行個案研究的數(shù)據(jù)庫更新工作,如在“流派”一欄中添加了“英美馬克思主義學派”和“后馬克思主義思潮”等;在“人物”一欄中補充了“柯亨”、“麥克萊倫”、“卡弗”、“齊澤克”、“鮑德里亞”、“拉克勞和墨菲”;在“范疇”一欄聚焦于“資本”、“認同”等;而“專題”領域則更多關注“生態(tài)”和“消費”等大眾日常生活問題等。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0-08]陳先達:關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指導地位的若干思考
- [ 09-14]馬克思主義民生觀及其中國化
- [ 08-22]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 [ 08-08]對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豐富與發(fā)展
- [ 08-22]鄭劍:總結過去、開創(chuàng)未來的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
- [ 10-26]“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第一人”應是高語罕
- [ 07-28]衣俊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道門檻
- [ 07-28]衣俊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共產(chǎn)黨會面的“機緣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