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Ⅴ午夜在线观看_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下卡精品_国产一区国产一区日韩二区欧美三区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a在线

   簡/繁 體

11月9日,圓通速遞上海轉運中心的工作人員忙碌地分揀快遞物品。新華社記者 陳 飛攝

中國的消費市場究竟有多強,消費能力究竟有多大?“雙11”這天,中國網民用近乎一致的行動回答了這個問題:開場后55秒,活動支付寶交易額破1億元。到了零點6分7秒,成交額直接沖上10億元,超過香港9月份日均社會零售總額。1小時后,成交額達到67億。在全球經濟依然不甚景氣的當下,中國又創(chuàng)造了一個“消費神話”。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后,國際上關于中國經濟的議論很多,這中間有積極樂觀的聲音,也有不斷唱衰、“看空”的論調。全球最大空頭基金公司尼克斯聯合基金總裁吉姆查諾斯甚至預言“中國金融危機勢必發(fā)生”。而支撐他們觀點的依據,就是中國經濟增速下降、固定投資和對外貿易下滑。

單純從數據來看,情況似乎不太樂觀,其實不然。一則經過30多年的發(fā)展,中國經濟總量已經十分龐大,繼續(xù)保持以往增長高速度,不太現實。退一步說,即便當前GPD與過去相比出現下降,但放眼全球這依然是一個不低的數字。二則中國經濟正努力擺脫傳統增長模式,由以往的過分依賴固定投資、出口貿易拉動GDP,轉為靠激活國內龐大的消費市場,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

從這點來看,“6分鐘交易破10億”這個神話般的消費大單,就清晰傳遞出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積極信號,顯示出中國老百姓強大的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用馬云的話來說,“今天的形勢變了,新經濟起來的時間到了。”

事實也是如此,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fā)展,電子商務的蓬勃興起,中國經濟發(fā)展模式、消費模式已出現重大變化,開始轉型升級。以服裝制造業(yè)為例,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已經出現了大批專業(yè)為電商企業(yè)做定制產品的下游供應鏈企業(yè),紐扣、布料甚至是包裝,都有了專業(yè)型的分工條線,整個供應鏈全部協作,實現了低庫存甚至零庫存,運轉時間被大幅壓縮。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時指出,須重新認識、高度重視新經濟。新經濟不僅僅解放了老的生產力,更主要是創(chuàng)造了新的生產力。中國經濟要“爬坡過坎”,必須加快結構調整,大力培育新興增長點,這樣才能使中國經濟提質增效、行穩(wěn)致遠。從“6分鐘交易破10億”中,我們的確應該有這種自覺和自信。

“雙11”這一天,僅淘寶網旗下天貓商城的成交額不斷被刷新,截至11日21時19分45秒,支付寶交易額已超300億元。除天貓之外,京東、易迅、當當等電商平臺,以及國美、蘇寧等家電、3C產品零售巨頭,也有不錯的成交額。

“雙11”本來是光棍們的節(jié)日,如今卻演變成了網購商家的狂歡節(jié)。由此不難看出,互聯網的確具有超強的推動力,它不僅能讓一個節(jié)日變味,還能讓這個節(jié)日的商業(yè)價值快速釋放。正因如此,在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看來,“雙11”不僅僅是一個購物節(jié),更是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個信號。

馬云之所以認為“雙11”是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個信號,是因為網購已經形成下游產業(yè)。以服裝制造業(yè)為例,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已經出現大批專業(yè)為電商企業(yè)做定制產品的下游供應鏈企業(yè)。而且,消費者下單讓廠商按需生產的“C2B模式”也正在興起。這的確說明,消費模式和生產模式正在發(fā)生轉變。

但是,“雙11”是否是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個信號,還值得商榷。所謂“經濟轉型”,是指一種經濟運行狀態(tài)轉向另一種經濟運行狀態(tài),其內涵很豐富,涉及面很寬。僅憑“雙11”這一天的成交額,很難說這是中國經濟轉型的信號。就目前而言,“雙11”不過是一場網購狂歡而已,還沒有上升到經濟轉型的高度。

這場網購狂歡,只是讓部分消費者、電商、支付行業(yè)、部分生產商和快遞企業(yè),獲得了短暫的快感。但是,我們對“雙11”要有理性認識?!半p11”終究只是一個網絡消費節(jié),其性質與國慶、圣誕、元旦等消費相對集中的時間點沒有太大區(qū)別。過度夸大和追捧“雙11”,或許會讓電商發(fā)展迷失方向。

無論是傳統消費模式,還是網絡購物模式,顯然都是一把“雙刃劍”。然而,今天我們似乎只看到網購的種種好處,卻沒有看到網購的種種問題。不可否認,電子商務的發(fā)展正在改變傳統的消費模式和銷售模式。但也要看到,即使出現了大批專業(yè)為電商企業(yè)做定制產品的下游供應鏈企業(yè),網絡品牌在與傳統品牌競爭中仍沒有處于上風。據監(jiān)測數據顯示,2012年淘寶“雙11”破億的“淘品牌”只有5家,其他多數都是傳統品牌。

“雙11”最終創(chuàng)下的天價成交額,只不過充分說明,中國消費市場潛力巨大,但高物價等因素抑制了消費潛力的釋放。如果傳統商業(yè)控制成本后產品能大幅降價,估計也能迎來自己的購物狂歡節(jié)。因此,電商們在“雙11”期間瘋狂撈金的同時,還要清醒意識到,電商能否取代傳統商業(yè),還是一個未知數。只有意識到“雙11”的局限性和電商存在的弊端,電商才有望在未來真正引領中國經濟。

原本是一個“單身節(jié)”,如今卻變成了全民網購狂歡日。去年淘寶(天貓)雙十一的成交額為191億元,而在今年僅用13小時就達到這一成交額。此外,京東、當當以及眾多實體購物商城也紛紛加入狂歡,從中分得一杯羹。

網上購物的創(chuàng)新優(yōu)勢及其對社會經濟的重大貢獻,無需多講。但當雙十一購物節(jié)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其成交量足以對社會運作造成一定影響,就不能簡單地從“自由交易”等角度來衡量。尤其是,當其被賦以刺激內需的象征性符號,更有必要從行業(yè)特點與宏觀經濟角度加以評判。

對于雙十一購物節(jié),我認為這種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營銷模式有悖于網上購物消費理念。只要動動鼠標,就能從千萬里之外購物,不用走出家門,就有人把商品送上門,這是網上購物有別于傳統銷售模式的巨大優(yōu)勢。而如今,雙十一購物節(jié)卻人為制造集中消費點,讓無數消費者手握鼠標等網站“開閘放水”??梢婋p十一已經變味,有點像電商炫耀業(yè)績的數字牌坊。這種以拉低行業(yè)優(yōu)勢為代價的營銷模式,其必要性值得思考。

再說,這樣做真的能夠刺激內需嗎?又或者說刺激了多少內需呢?以淘寶(天貓)為例,其去年全年交易額突破1萬億元。換言之,雙十一的成交額在其全年交易額中占比僅約2%,只是其日均交易量的7倍而已。即便如此,這一天的成交額,至少部分還是把原本可分攤到不同時間點的訂單集中在了一起。試問,把其他時間或其他地點(實體商場)的消費行為,換在雙十一這天到網上進行,這究竟能夠刺激多少內需?至少可以說,不能光看表面數據。

更何況,內需不能光靠刺激產生,否則必不持久。一個人手中有錢,有消費需求,那用不著刺激;反之,若一個人沒錢,或者有錢不敢花,刺激他去花錢,回頭他想想難免心生悔意,腰包也不得不緊一緊。以國內當前消費結構而言,沒錢花或有錢不敢花等情形居多。因此,拉動內需不僅要讓民眾手中有錢,還要解除其后顧之憂,讓民眾敢花錢、樂于花錢。

在最近一次講話中,李克強總理提到,老百姓(花錢)最大的后顧之憂,還是社會保障。言下之意,要從增加收入與健全養(yǎng)老、醫(yī)保等社會保障入手,提振民眾的消費信心。道理就是這樣,老百姓有相對穩(wěn)定的收入,又不用過于擔憂看病、養(yǎng)老等問題,內需自然能夠得到進一步釋放。那時候,雙十一購物狂歡中也才不會頻現“連續(xù)三次輸錯支付寶密碼”、“請假回家監(jiān)督”、“自剁雙手”等冷笑話。這是部分網民抗拒不了“刺激”而腰包又不堪重負的寫照。

雙十一購物節(jié)固然只是一種促銷手段,但這種舉全民之力制造消費神話的商業(yè)政績觀,并不值得過度推崇。

魏英杰 (媒體評論員)

□ 本報評論員 付小為

在氣氛熱烈的網購狂歡中,我們送走了又一個“雙十一”。

雖然截至發(fā)稿時止,全國商家全天的確切銷售量數據尚未出爐,但僅從網絡電商阿里于11日清晨5時49分即達到100億交易額,比去年提前了7小時49分這一點來看,縱是商家優(yōu)惠力度大不如前,這個被李克強總理稱為“消費時點”的日子,仍以其強大號召力吸引著眾多消費者。

現在再去討論光棍節(jié),作為一個無厘頭的“虛擬”慶祝日,能不能稱得上節(jié)日已經沒有多大意義。可從一個因數字外形而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流傳于年輕人的娛樂性節(jié)日,漸漸走進大眾的軌跡里,卻可以看到一個值得關注的動向。

如今,聽說過光棍節(jié),甚至使用“光棍節(jié)”詞匯的,可能已經不限于青年人。其實,光棍節(jié)這個概念甚至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它發(fā)起于校園,又經由校園內的“傳承”,畢業(yè)生群體活動和媒體傳播,不斷擴大“輻射”范圍。起初這是一個校園趣味文化的代表產品之一,而后它進入更大層面的青年文化內,掀起以娛樂趣味為核心的文化現象。

如果不是網絡的興起,光棍節(jié)肯定不會傳播得如此廣泛,為這么多人調侃打趣,但以電商為特征的商業(yè)介入,恐怕是光棍節(jié)真正走出單一青年或文化現象的最主要因素。

自2009年11月11日起,光棍節(jié)在網絡平臺供應商的營銷炒作下,以“雙十一”的名義塑造了一個文化意味之外的購物性節(jié)日。它不但把狂歡主體擴大到所有消費者,對于商家來說,稱其為國內電商的行業(yè)性“節(jié)日”亦不為過。

這種商業(yè)對文化的助推,一方面是在傳播一個原本小眾、邊緣的文化概念,讓更多人欣然接受它的趣旨妙義,進一步將其推向主流,另一方面也是現代營銷手段與消費文化創(chuàng)造相結合的必然結果。至于青年文化、互聯網、市場聚攏所產生的巨大效力,某種程度上已經超出了策劃者的預期。快遞爆倉、網絡支付癱瘓等“雙十一”后遺癥,本身也說明了這一點。

本來只是想趁11月促銷真空期找個由頭,卻意外地按動了消費爆點,其中固然存在商業(yè)偶然,但迎合青年文化、針對這一消費族群擬定計劃的行銷思路,在一定意義上,還可以看作正視青年群體及其文化的啟示。而其釋放的強大效應,則當視為是青年群體的回應。今天商家投入如此之大的資金流、人力,提前預案籌備“雙十一”已經不再是“摸著石頭過河”式的初體驗,他們是有的放矢地借助網絡、文化造勢,順應這股年輕人的“隱性”力量。

在過去,青年文化、青年人的意見想成為社會主流,要經歷漫長的等待。從能量聚合到站穩(wěn)腳跟釋放力量,是一個獲得長者認可力量此消彼長的過程。換句話說,青年人的社會行為、趣味以及消費取向都是被貶抑的,直到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逐漸邁向另一個年齡階段,才具有更大的發(fā)言權和影響力。然而,新的商業(yè)模式與網絡文化打破了這一刻板模式,青年群體的主導性得到了真正的釋放。它所開啟的全新樣態(tài),未來勢必會給人類社會帶來更為深刻的變革。

在價格戰(zhàn)促銷、并購物流打通上下游等市場手段之外,在剎那繁華之后,電商最終需要建立自己的商業(yè)文明規(guī)則。

訪問網站人流超2012年“雙11”峰值,5000萬人參與預熱,購物車商品超過40件的用戶已經超過500萬人。55秒鐘,天貓“雙11”購物狂歡節(jié)支付寶交易額超過1億元,截至今天零點,阿里成交額破350億元,遠遠超過去年的191億元。今年的“雙11”商戰(zhàn),不出預料地再度演繹了一個電商制造的商業(yè)奇跡。

在消費者們血拼的同時,往年電商與電商之間、線上與線下之間毫不掩飾的血拼似乎也消失不見。仿佛巨大的流量和銷售量,既給所有人帶來了狂歡,也帶來了彬彬有禮?!半p11”仿佛在證明,在一定條件刺激下,中國消費者具有足夠的消費能力;電子商務已經顯示出來的巨大空間,具有足夠的容量容得下本來充滿臨時性敵意的競爭者。

但是在可觀的數據和可觀的狂歡氣氛背后,有一些事情沒有改變,而這些事對于“雙11”在未來能否總是創(chuàng)造奇跡,電子商務在未來能否健康發(fā)展更重要。

其一,是“雙11”沒有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拼價格仍然是唯一的營銷手段。盡管從消費者的角度而言,沒有什么比價格低更實惠,從電商的角度而言,也沒有什么比價格低更能體現其正向的社會意義,但是,這確實只是市場處于叢林時代的手法。長遠來看,價格拼到最后,只會導致市場集中度的提高——而這既有違網絡電商百花齊放的本質,也埋藏著有損消費者利益的風險。

其二,即使不必對電商的長遠杞人憂天,現實點看,今年的價格戰(zhàn)水分也依然存在。過去出現過種種促銷陷阱,并未絕跡??诱胀?,消費者照跳。先漲價后打折,專柜驗貨徒有虛名等仍然作為促銷輔助手段大行其道,個別號稱大打折扣的商品,甚至不如成本結構處于弱勢的實體店實惠。假冒品牌的偽劣商品也沒有杜絕。而在銷售量激增的情況下,按時送貨的承諾能否兌現還有待觀察。

無論電子商務多么朝陽,顯現出多么強大的生命力,多么與眾不同,基本的商業(yè)邏輯仍然是適用的。而信用和服務優(yōu)化是最需要遵守的商業(yè)邏輯。價格優(yōu)勢和送貨優(yōu)勢可以撐得起電商集中促銷時一個又一個的奇跡,但撐不住永遠的奇跡。如果僅僅是價格,而非信用和服務優(yōu)化成為這個市場最重要的導向的話,那么“雙11”奇跡很快就有竟時。電商必須清醒看到,與其說“雙11”奇跡是其商業(yè)優(yōu)勢賜予的,不如說是網絡和移動網絡設備的大量應用賜予的,他們沾的是設備賦予消費者便捷的光。

在價格戰(zhàn)促銷、并購物流打通上下游等市場手段之外,在剎那繁華之后,電商最終需要建立自己的商業(yè)文明規(guī)則。什么時候不敢忽悠消費者了,什么時候這個市場的繁榮就有了真正保障。

本報特約評論員?徐立凡

“雙11”,一個純粹乃商家制造的促銷噱頭,再度引爆購買狂潮:據了解,在天貓上1分鐘交易額就破億元,6分鐘破10億元,不到6小時成交突破百億元大關。而熱銷物品中,文胸和內褲又拔得頭籌。

“1分鐘破億”,“雙11”挑起的消費狂熱,由此可見一斑;而李克強總理的“創(chuàng)造了消費時點”的說法,也果然不是虛言。

毫無疑問,“雙11”這個人造節(jié)日,已成了消費“嘉年華”。雖然它的創(chuàng)意來自由美國shop.org網站2005年首創(chuàng)的“網絡星期一”,但在中國消費市場的“簇擁”下,這項商業(yè)創(chuàng)意所產生的效應已經遠遠超過其發(fā)源地。在這個人流量驚人,卻聽不到商場喧囂聲的購物狂歡節(jié)里,消費者們盡情地享受著在實體商店難以享受到的低價折扣。

在此狂歡節(jié)里,沖鋒在促銷戰(zhàn)前線的,是幾大電商,而實體商店只能想方設法與電商搭建合作途徑,以圖分一杯羹,比如銀泰就與天貓展開深度合作,線下35個實體店成了電商供貨商。不難看到,在“雙11”里,新舊兩種商業(yè)形態(tài)的競爭,出現了向電商傾斜的格局?;ヂ摼W重構了商業(yè)形態(tài),而“雙11”,則擺開了兩者“短兵相接”的戰(zhàn)場。許多實體店主就擔心:一邊倒的博弈趨勢是否會迅速蔓延,以至成為365天里的常態(tài)?

傳統零售商擔心不能掌握核心客戶,門店會淪為“線下體驗店”而加速用戶流失,不是杞人之憂。事實上,只有2.5萬名員工的淘寶公司,為900萬網店商家服務,它借助網絡迅速擴張的優(yōu)勢,是傳統商業(yè)模式難以企及的;而實體商店無法克服的門店成本,也會成打價格戰(zhàn)的掣肘。

可以肯定的是,電商改變大眾消費習慣,是不可逆的趨勢。網購的便捷性與價格優(yōu)勢,對實體商店形成了難以反抗的鉗制,也會影響著市場格局走向。但對電商來說,搶占到商品流量優(yōu)勢,未必就能“大獲全勝”。前幾年“雙11”中泛濫的超賣、慢遞,甚至貨不對板的糾紛,若難以妥善解決,光有營銷架子,而無用戶體驗提升,消費者會否折返到實體店,你我不得而知。而服務品質,也注定是兩種商業(yè)形態(tài)之爭的另一個重要“據點”。

□周俊生(媒體人)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被年輕人追捧的“光棍節(jié)”演變成了全民狂歡的網購節(jié)日。打開電視報紙,促銷廣告紛至沓來;刷新微博微信,很多朋友都在探討秒殺秘籍。無論是消費者還是電商們,都提前好幾天摩拳擦掌準備迎接“盛事”的到來。消費者恨不得在11月11日這天把全年想買的東西全買了,電商們則巴不得天天都是“雙十一網購節(jié)”。

根據當前形勢并結合以往經驗,全民瘋狂網購的勢頭,在今年依舊會非??駸?。這種狂歡的背后有人略帶擔憂,“買的不如賣的精”,有些細心的消費者就發(fā)現——有商家在光棍節(jié)前先把商品價格提高再打折,實際并沒有多少優(yōu)惠;有商家把庫存甚至已淘汰的次品借著“雙十一”重新翻出來賣;有些價格看似非常誘人的商品,甫一上架便顯示售罄。網購中的魚龍混雜,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目前的商業(yè)形態(tài)。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網絡電商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帶動了經濟發(fā)展,也讓更多消費者更便宜方便地享受消費和服務。但伴隨著網購熱潮而上升的,則是網購陷阱日益增多,各類欺詐手段不斷翻新,消費侵權案件層出不窮。據央視曾經發(fā)布的3·15消費投訴榜顯示,網絡購物高居榜首。

網購容易維權難、快遞爆倉變慢遞等問題的存在,都意味著整個行業(yè)還需進一步發(fā)展完善。我們甚至不難想見,“雙十一”過后將迎來一例又一例的網購糾紛??駳g時人們總抵不住低價促銷的糖衣炮彈,一通采購之后等靜下心來才發(fā)現花了不少冤枉錢。一旦發(fā)現購買的商品送貨慢或者質量不及預期,出現退貨或者糾紛的情況就不足為怪了。

由于存在刷信譽或者虛假交易等不法行為,使得很多網絡商家只是“看上去很美”,消費者由于無法見到實物,很容易稀里糊涂掉入陷阱。如何規(guī)避消費者網購風險,以及提高商家信譽迫在眉睫。電子商務經營者在大打“價格戰(zhàn)”的同時,千萬別忽略了產品質量,全方位提升服務水平才是經商之道。

新修改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guī)定,網購七天內消費者可無理由退貨,這無疑對消費者的選擇權有一定保護,同時也能進一步避免網絡商家沖銷量不顧質量的行為。然而,即便如此,單從消費者個體而言,維權依舊比較困難,而且維權周期也不短。退一步講,即使維權成功,也很難引發(fā)整個行業(yè)的關注。這就需要工商部門履行職責,收到消費者投訴時依法治理,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當初抱團啃死大象的螞蟻,自己也成了大象;走好創(chuàng)新第二步,需要更大的勇氣。

又到11月11日,零點剛過,僅用6分7秒,天貓支付寶交易額就突破10億元。這個原本平淡無奇的日子,幾年之間竟被電子商務推成“購物狂歡節(jié)”。(相關報道見本報第九版)在這一天感受互聯網浪潮給生活帶來的變化,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方便的遠程聯系、快捷的購物方式、透明的性價比較,更新著人們的消費體驗。生產者與消費者關系的日益扁平化,讓交易成本大幅降低。這些都給消費者帶來了巨大的實惠。去年“雙11”網購,僅天貓和淘寶兩家在支付寶上就創(chuàng)造了191億元的銷售額紀錄,比美國網絡銷售單日最高銷售額高出100多億元。網絡以超強的消費能力,回報了第一批闖入這個市場的創(chuàng)新者。

但同時,人們開始要求更好的網購體驗。如何保證貨品質量,如何消除支付風險,如何提供良好售后,如何提高商家信譽……都是留給管理者和創(chuàng)新者的難題。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總額僅占全社會零售總額的6.1%。像建材那樣需要真實售前體驗、汽車那樣需要長期售后服務、珠寶那樣需要安全質量擔保的商品,目前都還沒有實現良好網購體驗的條件。這種情況下,即便“雙11”的消費額能夠達到500億、800億元,電商也無法回避第二次創(chuàng)新的壓力。

走好創(chuàng)新第二步,需要更大的勇氣。當初抱團啃死大象的螞蟻,自己也成了大象,但創(chuàng)新動力與勇氣能否持之以恒,仍要打個問號。今年8月,蘇寧京東的價格戰(zhàn),讓很多人擔心:建立在低價之上的電商是否有持續(xù)的發(fā)展力。如果不在購物質量上多投入,只是躺在市場上吃老本,電商企業(yè)很快就會老去。

另一方面,相對于網絡消費的迅速增長,物流設施、移動電子商務、互聯網支付體系、消費權益等方面的工作還有待提速。這就需要宏觀管理的果斷作為。國務院日前已經出臺意見,明確做大做強電商領域。而將于明年“3·15”實施的“升級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guī)定網購7日內無理由退貨、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責任、非現場購物信息披露等,也給了消費者更多“利劍”。

大勢已經明朗,戰(zhàn)局依然膠著。今年“雙11”,許多網購商家著力推廣線下體驗、線上購物的新模式,許多實體商家則發(fā)出“投名狀”,堅決抵制免費“被體驗”。電商企業(yè)之間也憑著資本、物流等差異優(yōu)勢相互“群毆”?;ヂ摼W帶來的產業(yè)重組一直都是血淋淋的利益碰撞。但無論眼下的形勢如何復雜,這波歷史性的技術進步潮流正在不可阻擋地襲來。

一位企業(yè)家說過,企業(yè)創(chuàng)新不是要打敗對手,而是與明天競爭。其實,當今中國任何領域的創(chuàng)新道理都一樣,只有順勢而為、解放思想,才能造就更有序的競爭和更大膽的合作。也只有這樣,中國的各種創(chuàng)新才會駛向更廣闊的藍海,而不是被浪潮拍死在沙灘上。

相關評論:

“雙11”,喧囂背后應有沉潛思考

一年一度的“雙11”又到了。其實,“雙11”的打折促銷信息早已布滿各大購物網站的主頁,很多消費者也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毫無疑問,短短幾年時間,電商已經改變了中國的傳統消費業(yè)態(tài),也“高調”進入了國家經濟決策層的“法眼”。就在10月3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南海主持召開了由專家學者和企業(yè)家代表參加的經濟形勢座談會。聽了馬云對網絡購物火爆的介紹后,李克強總理為其“點贊”,稱“你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消費時點”。

從數據來看,憑借強大吸金能力,中國“雙11”已經超越美國傾心打造十余年的“網購星期一”。去年當日全美網絡零售額約合人民幣79億元,創(chuàng)下了當時全球電商單日銷售紀錄,然而這個紀錄后來被中國刷新了一倍有余——去年“光棍節(jié)”網購促銷當日,天貓和淘寶支付寶銷售總額達到191億元。191億元是什么概念?如果將嶄新百元大鈔摞起來,可高達1.9萬米,相當于廣州塔的32倍高。

總理“點贊”肯定了電商為中國經濟提質增效的貢獻,但是,在光鮮成績單的背面,“中國網購節(jié)”仍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短板。諸如價格“明降暗漲”、“超賣”賣光、快遞不快等問題每每成為消費者的“吐槽”點。根據中國電子商務投訴與維權服務平臺數據顯示,去年接到的各地用戶電子商務投訴多達93600起。這一方面源于網絡平臺的高度開放性,新生行業(yè)往往魚龍混雜,經營主體素質參差不齊,另一方面,網絡商戰(zhàn)驟然發(fā)起,法律法規(guī)、監(jiān)管部門卻有些“后知后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修改就是佐證。

“消費時點”已然形成,要讓熱度“保溫”,還有不少功課要做。一者是扶持。當前“擴大內需是主攻方向”,要讓內需成為中國經濟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做大網購市場是必選項,前段時間“網店收稅進入倒計時,年內將征收5%營業(yè)稅”的傳聞曾引起廣泛關注,數以百萬計的網店經營者靠微利生存,需要財稅政策的更多“讓利”;二者是配套。線上拼價格,線下拼體驗,解決“快遞不快”應該革除目前物流行業(yè)的體制機制障礙,降低物流成本,疏浚遞送“最后一公里”;三者是規(guī)范。一年一度網購節(jié),天天都是“3·15”,商家要少一些溫柔陷阱,用貨真價實深度“捆綁”客戶,監(jiān)管部門、消費維權機構則要跟上節(jié)奏和變化,細化網購維權細則,豐富維權途徑,方便“買得來”的同時也能合理“退得去”,為消費者營造更安全放心的網購環(huán)境。(李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