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崇尚法治,與政府部門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才能讓法治體制和框架更完善,讓公共管理水平更上一層樓。】
一個多月前,黃先生將餐館從鄭州搬到新鄭時,將半箱沒用完的鹽帶到了新鄭。10月15日,新鄭市鹽業(yè)管理局檢查人員以涉嫌“跨區(qū)域用鹽”為由,沒收了部分食鹽并處罰款200元。此事在媒體上引發(fā)巨大爭議,有法律工作者認為相關部門涉嫌違法處罰。18日,新鄭市鹽業(yè)局公開向社會道歉,退還黃先生罰款及收繳的鹽。據悉,新鄭市鹽業(yè)管理局已對兩名相關人員做出停職和撤職處分。
新鄭市鹽業(yè)管理局的處罰依據是河南省的鹽業(yè)管理條例,但如果細究河南省和鄭州市的相關法律文件,“新鄭鹽”風波無疑是一次看似于法有據實則不合法的執(zhí)法行為。不少媒體在評論此事時,矛頭都指向了我國的鹽業(yè)專營制度。這次事件暴露出的制度性弊病,確實值得相關部門思考。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視角來看,這起執(zhí)法風波也正是公民依法參與、推動我國法治建設的一個積極案例。
被罰200元錢和被沒收半箱食鹽,對一個小餐館老板來講并非一筆難以承受的經濟損失。很多人如果遇到這種事就自認倒霉了,畢竟,“得罪”地方政府部門對生意不利。然而,被卷入輿論風暴的黃先生沒有選擇忍氣吞聲,而是表現出了用合法社會監(jiān)督手段應對不合理執(zhí)法行為的意識。在合法權益受損后依法尋求社會關注和解決之道,這種良性的互動模式對推動我國依法治國進程尤為重要。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法律在某些地方和某些領域的滯后和缺失,普通民眾的體會最深刻。雖然每個人的生活都只局限于一個小的方面,但再小的權利也值得奮力爭取和維護,這才是法治社會的最佳體現。如果每個公民都有崇尚法治的意識,必將有助于找準當前的癥結,有效提升依法治國的水平。
縱覽全球,很多國家的法治進步,都與公民對個人權利的主張有關。主張公民權利的力量并不小,有時足以改變國家重要制度的走向。美國歷史上,正因為貝克等選民對舊有的議席分配制度不滿,導致田納西州實行了50多年的《議席分配法》被廢止,“一人一票”的制度才得以成為現實;而美國吹響結束種族隔離制度的號角,也是源于奧利弗·布朗為讓女兒就近入學卻因種族原因遭遇拒絕后的努力。
在我國,其實也有案例。2003年,孫志剛以生命的代價換來了新的《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2008年,29.6萬嬰兒因食用三鹿牌奶粉和其他個別問題奶粉,導致泌尿系統(tǒng)出現異常,家長們的艱難維權換來了《食品安全法》的修訂和免檢制度的終結。但是,如果法治的進步都必須要以這種方式進行,無疑過于慘烈,這絕不是一個維權途徑健全的正常社會所應有的現象。
正因如此,政府應充分重視公民類似于黃先生的這種微小權利訴求。與其他一些激烈的社會矛盾相比,這種微小訴求往往出現于一種制度弊病剛萌芽時,如果能及時發(fā)現和遏制,比等到矛盾激烈爆發(fā)時再采取措施所造成的損害小得多。
新鄭市鹽業(yè)局危機處理的態(tài)度,讓人看到了可喜的變化——沒有掩飾和推卸責任,反而聘請黃先生為新鄭市鹽業(yè)局2014年度“行風監(jiān)督員”。這讓我想起不久前,中國青年報報道的“廣州刺頭聯(lián)盟”成員之一孟浩,在2008年的政協(xié)委員換屆中,不僅沒因為愛“挑刺兒”而落選,反而被選為政協(xié)常委。這說明,已經有不少人意識到,愛提意見的公民正是推動我國制度進步所應該倚重的力量。
十八屆四中全會即將討論依法治國的問題,事實上,推進依法治國一方面需要頂層設計,另一方面也需要公民的積極參與。公民崇尚法治,與政府部門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才能讓法治體制和框架更完善,讓公共管理水平更上一層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