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時候,福寧州柘洋(柘榮)、福安、壽寧交界處非常偏僻仙嶺村有個遠近聞名的慈善家鄭宗遠。他傾其所有,耗時多年,與子孫一起開鑿從柘榮至福安到壽寧境內的一條長達數(shù)百里的石徑大道,途徑3縣7鄉(xiāng)(鎮(zhèn)),連建數(shù)十座橋、亭,設置渡船一條,置買渡田六畝,雇人劃船,免費讓行人過渡,并把家中田租的一半,當作養(yǎng)護路、亭、橋、渡船的資金。人稱“仙嶺愚公”。他為人慷慨,一輩子樂善好施,常常接濟窮苦之人,遇缺食者留宿款待送與斗米。無論鄉(xiāng)親鄉(xiāng)眾急需錢或糧向他借用,從不推辭,即當作布施,也不留字據。明世宗皇帝朱厚熜賜予他七品冠帶,福寧府知州贈予他“德義兼隆”的匾額。鄭宗遠自己一生行善,還要求子孫后代繼承他的事業(yè),臨終留下“樂善好施,救急濟貧”的祖訓。他的后裔不負囑托,善舉代代相承。史志記載,明嘉靖年間,鄭宗遠兒子鄭廷森曾義務建長降亭一座。明萬歷年間,鄭宗遠的孫子鄭文煥六十大壽時,當朝著名文官、湖廣布政司參政游樸寫文章稱贊他能繼承先輩慈善遺志。清乾隆年間,鄭宗遠后人鄭鼎禧攜夫人肖氏在長降亭中,用米粥和大碗茶免費招待路人。1978年,板橋被水沖走,后人鄭明況自發(fā)組織宗親,耗時兩個多月才修繕好。世世代代的仙嶺人,一直秉承祖訓。 五百多年后的今天,盡管仙嶺愚公開鑿的慈善路已經失去了實際功用,但是鄭宗遠的家訓依然存在,他的后人前赴后繼不斷積德行善,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鄭平芳就是其中之一,她,二十年來無償從事世界非遺“柘榮剪紙”的傳承工作,殫精竭慮,悉心傳授,為了讓學生有信心,堅持剪到底,她常謊稱作品可以裝裱出售,學生并不知道,從鄭老師手中接過所謂的“作品費”,其實都是鄭老師自己微薄工資里擠出的錢。而學生的作品也并沒有“上市”,全都靜靜地塵封在她的工作室里。她在教育工作中盡職盡責,幫助多位高徒注冊了“福建幽蘭”、“柘一剪”、“ 昱翔”等剪紙文化有限公司,還幫助十幾位學徒注冊了個體剪紙藝術館。在“全民健身、美麗寧德”剪紙比賽榮獲“最受網友歡迎的十大剪紙”稱號中,她學生就占了七個。在“塑造誠信師生,構建和諧校園”剪紙作品比賽中,她指導的《立體剪紙燈籠》、《誠信知識進課堂》分別榮獲“最佳創(chuàng)意獎”、“一等獎”,她因此榮獲“最佳指導教師獎”。她被寧德師院、寧德職業(yè)技術學院、寧德技師學院聘為剪紙輔導員。她先后為寧德市培養(yǎng)了2位工藝美術師和9個剪紙高級工(其中寧德師院1個、寧德職業(yè)技術學院2個、寧德技師學院1個、柘榮職業(yè)技術學校3個…)。在柘榮縣首屆優(yōu)秀志愿服務系列先進評選表彰活動中,她被評為“優(yōu)秀志愿者”。她在社會生活中樂善好施,汶川地震后,她為重災區(qū)創(chuàng)作并義贈剪紙作品,被中華慈善總會授予“中華愛心書畫藝術家”榮譽稱號。在寧德慈善總會和蕉城區(qū)慈善協(xié)會成立時,她率先捐出二十幅剪紙。她攜學生給莆田市慈善總會捐贈32幅剪紙作品,莆田市慈善總會回贈她一個燒制有“德藝流馨”書法的瓷盤。她帶領學徒用上等絨布剪了100幅“龍鳳呈祥”、“百年好合”、“鴛鴦戲水”的題材剪紙,花1500元在柘榮電視臺廣告部滾動播放,免費贈送給即將步入婚姻殿堂的伴侶,她用剪紙藝術表達對新人的深深祝福。這幾年,她一直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先后獻愛心共計兩千多元。她傾出多年來和妹妹一起剪制的78幅剪紙作品公益進入柘榮城關小學,開辟了城關小學剪紙事業(yè)基地。在縣委組織部黨管科的協(xié)助下,完成21幅大壽卷軸剪紙和7幅小壽卷軸剪紙,于2013年底贈送給柘榮縣四個社區(qū)及青鳳村,作為高齡老人的壽誕祝賀之用。她在藝術道路上濟貧扶弱,她幫助2個重度殘疾人成立了“賴冬金剪紙設計館”、“葉燕剪紙創(chuàng)意工作室”,對他們愛護有加,千般鼓勵,傳授剪紙技藝,資助他們創(chuàng)業(yè)。她有許多獲獎作品被拍賣無償贈送給有需要勵志的人。比如她將2011年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銀獎的剪紙作品《金陵十二釵》捐贈給莆田收藏家協(xié)會,2014年公益拍賣6600元,當場給被火燒傷的倆兒童的親人。同年8月,金獎作品《普天同慶》公益拍賣8200元,幫助貧困大學生繳納學費。她的剪紙作品先后被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福建省美術館、福建省工藝美術珍品館、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收藏。這位甘于清貧、孜孜不倦的藝術家,在通往剪紙藝術王國荊棘叢生的道路上孤獨而倔強地跋涉,那晃動的影子和冷白的月光剪出她的慈善人生。 她深受先祖鄭宗遠樂善好施救急濟貧和父母親愛心精神的深遠影響,漸漸促成了她對宇宙、對生命、對藝術的領悟,她說:“從小耳濡目染鄰里間的和睦相處,父母的言傳身教,特別是母親,非常好客,經常煮一大鍋泥鰍面或土豆面,分給大家吃。遇見老乞丐或殘疾人,總是弄到家里來清洗,然后幫他們去化緣,第一個化緣的一定是我,因為母親總是說不勞作沒有收獲,不布施沒有飯吃。第一次作善事,要靠努力來完成,一再重復這種努力,「善行」就會變成一種好的習慣。我家隔壁是小賣部,不遠處是批發(fā)店,母親總買隔壁貴幾角錢的貨,她用心良苦為了營造良好家風。而我也逐漸明白,高尚的布施,不在于財物的多寡,而在于那一顆高尚的布施心?!?/p>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善心,善行永不會枉費,種下善因,將得善果,鄭平芳常年志愿服務,尊崇知識傳家,堅持終身學習,傳播民間文化。她厲行勤儉節(jié)約,堅持移風易俗,帶頭低碳生活(用老人機),傳播環(huán)保理念(騎自行車),熱心公益事業(yè)(贈剪紙畫),品德教育為先,她經常對兒子和學生說“當你請不起人家吃梨,就改請果汁;沒有果汁就沏茶,甚至于白開水。不然就和顏悅色、洗耳恭聽。當你貧窮時,那就用身體去布施,如掃地、灑水、搬東西。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布施?!痹谒挠绊懴拢膬鹤映迅卸髦?,默默地關懷別人,在學校,關愛弱勢群體,下雨時雨傘給遠路的同學,自己冒雨沖回家。領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有個貧困生拜托他找暑期工作,他一家一家飯館問過去,一個店一個店去溝通,最后在幽蘭剪紙店為同學謀到兩個月的看店工作,貧困生賺到3000元,其實那也是幽蘭剪紙老總的一種無形的布施。[粗茶淡飯]與「錦衣玉食」最大的差別,只在當事人的「心態(tài)」而已。現(xiàn)在鄭平芳的兒子在浙江工商大學讀書,參加2個社團,合唱團和文藝部,舉辦迎新生晚會時,他鞍前馬后做義工,臺前臺后、忙里忙外,顧不上吃飯,晚會順利,圓滿結束,他才舒心一笑。他對媽媽的“只管耕耘,不計收獲”的理念是認可的。他說:“還能努力時,及時去做;無能為力時就放下?!?/p> 鄭平芳將和父母兒子重走宗遠慈善路,一路會進行整理,插上路標,保存原貌,供后人追憶。她的家庭具有柔韌的硬度、感動的力量和思考的鋒芒,她們將以慈善事業(yè)為重點,不動聲色地傳揚著人類“真善美”的普世價值,一步一腳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她們在感動自己,也在感動別人,猶如春風化雨,讓人融入鄉(xiāng)村、回歸自然,沉浸在大美之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