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Ⅴ午夜在线观看_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下卡精品_国产一区国产一区日韩二区欧美三区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a在线

永春科舉第一村的家教法
jianaisc.com?2017-03-28 15:10:57? 劉益清?來源:福建日報    我來說兩句

  村民在參觀埔頭村史館。

  開展永春民俗文化表演——藤牌武術(shù)。

  家家戶戶亮家訓。

一個不大的家族,從元末明初肇基以來,在明清時期英才輩出,科第聯(lián)登,緯武經(jīng)文,先后出過武進士2名、文舉人8名、武舉人20名、副榜舉人1名,而貢生、秀才不勝枚舉。在這里,至今還流傳著“叔侄進士”“十二世書香”“一門八舉人”“一門四教諭”“兄弟同科同榜分中文武舉人第五名”諸盛事,被稱為“永春科舉第一村”。此地就是位于千年古郡永春縣的五里街鎮(zhèn)埔頭村,其中尤以林氏家族稱雄,素有“桃谷望族”之稱。

仁義立家風

從永春縣城向西北方向行兩公里左右,即到達埔頭村。這里地勢平緩,一條溪流從村中緩緩穿過,數(shù)十株上百年的參天大樹點綴村間,百來戶人家散落四周。雖靠近縣城,卻沒有嘈雜,有的只是鄉(xiāng)村的寧靜、自然。

“埔頭村古稱遐齡,因地處五里長街商鋪起始段,故后來人改稱為埔頭?!碑?shù)卮迕窳终慢垖τ诖謇锏臍v史如數(shù)家珍,娓娓道來。

翻開《林氏族譜》可知,埔頭村林氏一族于元末明初肇基于遐齡,多代單傳,至四代出二子,分二房。“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受這一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三世祖即為二子取‘仁’房和‘義’房?!绷终慢堈f,取這兩個字,也代表著家族的愿望,那就是要以“仁義”作為家訓,讓后代子孫銘記,做到“有寬惠善良的德行,只做合宜及正道的事情”。

這里有一個感人的故事。二子“義”房夫妻倆早亡,其子女尚年幼。原本兄弟已經(jīng)分家,養(yǎng)育侄兒成長并非兄長的責任和義務。但是看到與自己流著同樣血脈的侄親遭遇這份變故,身為老大的大房不僅將其撫養(yǎng)長大,最后還將自己的家產(chǎn)分一半給侄子,幫助他起家、發(fā)展。

散財濟國

鋪頭村的樹南山莊,為林光挺于1937年建造,“樹南山莊”四字由當時的抗日名將蔣光鼐題寫。林光挺(1880年—1940年)字拔孝,號樹南,幼時隨父南渡馬來亞瓜拉庇勞謀生。他胼手胝足,為當?shù)氐膲ㄖ矘I(yè)作出卓著貢獻,深得當時森美蘭王室的信任和器重,獲賜“寶星勛章”。王室元首端姑莫哈末委任他為“掛砂人”,有權(quán)代為簽署及處理一些文件。

1909年春,孫中山和黃興到瓜拉庇勞開展活動,因自小受家風祖訓的影響,林光挺于此時加入同盟會,成為當?shù)氐闹匾歉?,為孫中山歷次革命捐輸經(jīng)費。1924年孫中山特贈他二等嘉禾獎章,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特授他一等勛章。抗戰(zhàn)期間,他又傾其財力,積極捐資援助祖國抗戰(zhàn)及賑災事業(yè),并擔任瓜拉庇勞華僑籌賑兵災難民會會長。

林光挺性格豪爽剛直,在編于1923年的《南洋名人集傳》中就有專文記載其“生性任俠慷慨,為時所推”。據(jù)永春縣五里街鎮(zhèn)副鎮(zhèn)長謝永寧介紹,對于僑居地和祖國、家鄉(xiāng)的慈善、公益、教育等事業(yè),林光挺也是不遺余力,曾在家鄉(xiāng)永春埔頭捐資創(chuàng)辦養(yǎng)賢小學。

1939年,林光挺六十壽辰及結(jié)婚四十周年紀念時,中國政界名流題贈頗多,其中周恩來題詞“散財濟國,仁被遐方,允矣眉壽,儷福永康”,孫科題贈賀詩“聚財能散只為公,磊落襟懷孰與同。四秩婚辰六秩壽,雙修?;壑绎L”。

1940年3月,林光挺病逝于馬來亞瓜拉庇勞,臨終前猶以抗戰(zhàn)為念,遺言喪事從簡,節(jié)約國幣千元助賑。為此,國民黨元老于右任題贈挽軸“盡忠祖國”,當時在新加坡積極宣傳抗日的著名文學家郁達夫題贈挽軸“星殞天南”。

薪火相傳

在林氏子孫中,還不能不提曾受到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的林青山。

林青山1891年出生于埔頭村,號云樵,1908年南渡新加坡,經(jīng)僑領(lǐng)丘怡領(lǐng)介紹加入同盟會,曾晉謁孫中山先生。他先后在東南亞各國參與辦報,孫中山分別為《益群日報》《蘇島日報》題贈“公理日彰”“南天一鐸”匾額。1930年,林青山應僑商胡文虎之邀,在汕頭籌辦《星華日報》?!熬乓话恕笔伦兒?,在南洋積極宣傳反蔣抗日思想。解放后,林青山曾任福州市各界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福州市僑委募捐委員會主任。

1950年,林青山賣掉在南洋的橡膠園,向國家捐獻300多萬元。遷居上海后,林青山受聘為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并為兩岸的統(tǒng)一大業(yè)做過不少工作。1956年,被選為全國歸僑聯(lián)合會籌備委員會委員,到北京出席全國僑務會議,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

林氏家族在埔頭肇基幾百年來,除了林光挺、林青山外,林氏子孫中還有許多人以畢生努力踐行林氏家訓。謝永寧說,比如還有永春白鶴拳著名拳師林寶山,他在抗日期間組織抗敵大刀后援隊,后來又將治療大面積燒傷燙傷的海狗保命油秘方無償捐獻給福州軍區(qū),“他們一代代將‘仁義’這一祖訓薪火相傳”。

“向善”效應

在埔頭村中心有一棟剛剛改造完成的古厝,村民常帶著孩子到這里休閑娛樂。特別是一到了節(jié)假日,就更熱鬧了?!斑@里不只是休閑區(qū),還有展示教育的功能?!敝x永寧說,為更好地傳播“仁義”祖訓,今年埔頭村還結(jié)合“美麗鄉(xiāng)村·精神家園”建設(shè),深入挖掘村里的各種歷史文化資源,將一些古宅改造為村史館、國學堂,豐富充實鄉(xiāng)村精神文明建設(shè)的內(nèi)涵。

在改造后的鄉(xiāng)村文化廣場內(nèi),展示了村里不同姓氏的族訓、家訓,引導村民向上向善。謝永寧說,當?shù)亟Y(jié)合文化廣場建設(shè),新建了“仁義遐齡”等主題文化墻,將歷代優(yōu)秀鄉(xiāng)賢光輝事跡、身邊凡人善舉都上墻集中展示。

與此同時,埔頭村還運用小品、高甲小戲、三句半等村民聽得懂、容易記的形式,精心創(chuàng)作富有“家常味”“泥土氣”的文藝小品,將其常態(tài)性搬上舞臺,寓教于樂、化俗為雅,將祖訓的種子“種”入百姓心田,形成崇尚文明、踐行文明的新風尚。

“通過鄉(xiāng)村文化廣場的建設(shè),我們努力將一個家族的祖訓擴展到一個村的民風。” 謝永寧希望以此引領(lǐng)一個村的“民魂”建設(shè),從而培育出更多重仁好義的時代典型。

村民老林帶著5歲孫子,在鄉(xiāng)村文化廣場看文化墻。他高興地說,這個文化廣場很有意義,可以讓后代了解到祖輩的故事,讓仁義之風不僅世代相傳,而且能夠傳播四方。

相關(guān)新聞
相關(guān)評論>>